一、培养良好的数学课堂习惯
一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习惯。因此,我每接一个新班,都会先培养学生听、看、想、说的习惯。
1、听、想、说相结合,具体做法是:(1)要求学生听要入耳,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伴说。(2)要求学生一发现问题就应积极动脑,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评价,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3)我经常口述口算题、应用题,学生直接说得数,找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4)当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关键问题时,我都会组织学生分小组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
2、看、想、说相结合,现在的数学教材,大部分是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图文。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讲”代“看”。学生能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真看、想、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读题、审题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具体做法是:
1、把题目读正确,读题时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3、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例如,教学二年级的一道题目是:学校举行跳绳比赛,小丽跳了50下,小明比小丽少跳了14下。小明跳了多少下?小丽和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我先让学生自己认真读题,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并分析题意。我适当提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小明比小丽少跳了14下”,这句话中的“少”是指谁少,少多少下?那小明跳了多少下,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就根据我的提问逐步解释了题目中的每一句话。
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因为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1、学生每天坚持练“一式二解三计算”
所谓“一式二解三计算”是指一道文字题,二道解方程,三道计算题。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做,做完后小组成员聚在一起,一起批阅、讨论、指出彼此的优缺点、总结吸取的教训等等。在这一环节,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大胆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认真听别人说。
2、认真书写和计算
在打草稿的时候,字总是很大,并且很不整洁,这可以导致计算时的错误和后期检验的问题。本人在读小学四、五年级有过以上经历,后来初一时在班主任的严格整顿下才有现在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学生在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除了规范书写,还应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草稿要像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草稿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心算的能力
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过程中都需要心算能力。例如口算13+9时,先心里应想好3+9=12,再算12+10=22。竖式笔算是由若干个口算组成的,特别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需要记在心里的数就更多了。有些同学心算能力较差,这些地方就很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一些相关的适当练习。如:我要求学生每天晨唱时坚持5分钟的抢答练习。(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出示口算题目,其余学生进行抢答练习。)
四、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