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运动激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积极引导他们参与锻炼,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和身体上的满足。一是要精心设计活动。通过体育课、课间操、业余锻炼等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先行设计。二是要丰富组织形式。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趣味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可以调动他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改变评价标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用传统的体育评价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即使这个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及格”。因此,我们对学生可以“不求完美”,让他们对学业有轻松的感觉,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二、养成体育习惯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而体育习惯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其实,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二是要促进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达到目标,同时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三、培养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除了要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他们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调动他们的运动兴趣,促进他们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使锻炼成为他们的自主活动,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四、营造体育氛围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得到不同形式、潜移默化的体育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并转为体育行为,进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育宣传的渠道和方式很多,如: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讲座、开辟体育常识橱窗以及指导学生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中的体育节目等等。总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从而促进他们体育观念的形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