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宗教教育、公立学校运动、教育地方分权和追求世界一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美国政府及民众都以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站在全球的角度,从美国人民与国家的切身利益出发,以人的综合发展为目标,设计和推行详细的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形成了美国所独有的人才聚集和培养模式,成功地支撑着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在17世纪至独立前,美国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独立后至南北战争,美国各地广泛开展公立学校运动;在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教育地方分权严重;在二战后,美国教育开始努力追求世界一流。
在二十世纪,美国公立教育经历了不寻常的变革,表现为普及学校教育(Universal schooling)、拓宽了入学渠道以及文化熔炉(A melting pot)中的民主化。二战后,尖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量迅速增加,新的科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科学教育逐渐受到美国学校的重视,至50年代末酝酿成席卷全国的课程改革热潮;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对美国提出了无情的挑战,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即学科结构运动,基本上着眼于课程的改革,旨在加强学科科目的教学,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美国国会于1958年9月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宗旨是提高美国教育水平,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以保证美国“安全”的需要,该法对学科结构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为这次教改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学科结构运动的目的在于摆脱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学校的影响,其教育目标从“生活适应”转向抓紧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培养未来的科学工作者。
70年代初,世界发生石油危机,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就业和重新就业已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难题;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了“生计教育”理论,生计教育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大学预备教育的混合物;生计教育”运动的目的在于改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现象,并通过重建大职业教育以减少失学、失业,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达到社会安定的目标。
由于生计运动片面实行个别化运动,使教育走向无政府状态,1976年美国教育界要求“返回到基础”;70年代中期出现的“恢复基础”教育热潮,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恢复了传统主义教育的一系列做法。
进入80年代,美国在前三次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第四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以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报告为开端,在美国全国掀起了一场全面的教育改革浪潮。该报告指出美国处在危急之中,教育质量在下降。为此,该报告建议要加强新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延长学习时间,同时提高教师质量,加强领导和财政资助。
80年代掀起的教育改革,着眼于教育的综合改革,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于1989年公布了《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要求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思想、课程安排、教科书、教学指导乃至整个教育体系。1991年4月布什总统签发的《American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力求提高基础教育水平;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宣布了《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rt》的全国性教育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
1998年6月美国教育部组织一批专家研究并提出了教育改革要:
1、强化教学并迎合学习者的需要;
2、学校要成为社区的中心;
3、让所有教育相关人员参与学校规划设计的过程;
4、提供健康和安全;
5、使所有可得的资源有效使用;
6、对于变动中的需要赋予弹性与适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