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
我国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学科名称已经由“计算机”更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一些课本上的操作,只有小部分学生会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管已经对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分道而行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将成为广大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新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在目前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教书”的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主动跳出只教信息技术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
二、新课堂构建的意义
1.构建新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学校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受目前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件相对缺乏、硬件条件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时日。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使课改落到实处。
2.构建新课堂是改造旧课堂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路子。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可能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其他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具有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能从学习操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他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信息技术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2.新课堂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多数教师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因此,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学科教学整合也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因此,面对老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穿新鞋走老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