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德育启蒙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幼儿道德教育要依据儿童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有效性,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时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奠基阶e69da5e887aa段,游戏化、生活化、日常化,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德育启蒙教育,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期是德育启蒙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德育启蒙实施最为困难的阶段。因此在德育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内容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我园去年承担了全国“十五”规划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这一过程,教师将有关实施德育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加以阐述。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对幼儿进行德育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蒙台棱利云:“人类获得救赎的希望全赖于人类的正常发展。所幸正常的发展并非系于我们的意图教给孩子的,而是依照孩子本身的发展。”可见,幼儿的“正常”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尊重童心、保卫童年,取决幼儿德育教育能否顺应儿童天性,能否尊重幼儿生活,能否为幼儿提供文化和教育的条件,从而使他们充分表达与生俱来的道德发展潜能。因此,幼儿的道德学习是在成人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我园每年“十一”都要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表演节目、吃生日蛋糕来共同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如果活动前教师不进行铺垫活动,幼儿就会对:“祖国妈妈”一词很难理解,从而也调动不起幼儿的内心情感,失去对主题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德育启蒙的过程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单纯依靠教育活动很难达到目标。因此,在幼儿了解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学会了社会行为技能后,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的不断强化,以使其行为规范化、习惯化。
我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在给幼儿进行有关话题时,单靠教师的简单说教是达不到效果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渐发现各民族之间的优秀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等,从而萌发幼儿内心的尊敬和热爱。例如:我园组织的以本土为主题的教学观摩活动。这些活动的生成只有教师在日常中通过引导幼儿去发现,了解民俗风情,才能调动起幼儿的真实情感。
三、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促使个体道德的形成。
幼儿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幼儿的真实的情景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时,不能仅停留在认知上,必须改变说服式教育,改变成人单向灌输式的教育,而应将经过筛选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德育准则和价值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或活动促进道德的发展。如针对独生子女的自私行为,教师引导幼儿要有谦让意识,可以利用活动教具两只小羊过桥的情景让幼儿直观感知到不谦让所产生的后果,又如针对活动区的玩具乱堆乱放的现象,教师发号施令的方法不宜让幼儿形成习惯。而让幼儿感受一下乱堆乱放对自己产生的不便,这样易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有待于个体道德的形成。
四、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
有句谚语说:“培养一个儿童需要整个村庄。”可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教育资源协同一致的重要性。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来自于家长的不容易忽视的观念。例如:“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障碍;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适当的使用物质奖励等;有时言行不够一致,不将幼儿当成一个完全的个体,认为是小孩子,没有必要对他们遵守诺言。由此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自私、专横、惟我独尊、懒惰、事事依靠他人等。
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德育素养,提高对幼儿精神需要的敏感性。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倾听和观察幼儿的点滴变化,在家长面前率先起好榜样作用,尊重家长,及时交流幼儿的情况和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向家长宣传幼儿德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合力,使幼儿在德育启蒙教育中能够良性发展。
五、德育启蒙教育渗透于各领域中。
《纲要》指出:“各领域的组织与实施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德育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德育领域和其他领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将德育内容简单割离开来,这样易产生说服式教育,使教育效果不明显。
总之,幼儿的德性品质只能在愉快、欢乐、积极向上的教化体验中获得,他们的道德在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获得发展。只有尊重人性、尊重自由,热爱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