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期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儿童是通过感知表象,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具体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这个主要体现在儿童的记忆、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想象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组织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想使体育课有效地进行下去,组织儿童进行竞技的赛跑环节,老师就要拿出教学工具,引导儿童按照不同的列队位置,向前跑。如果没有教学工具的指引,队伍跑的就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了。这样的话,组织这个活动,就容易出现混乱。为了保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老师把儿童们分成几队,在每个队的前面,拿出的教学工具。比如像小鸭、小鸡、或者是小白兔的一些事物,摆在孩子的前面,让每队儿童按照自己对着的那个事物的标志向前跑,然后绕一圈回来,再回到他的这个队里来。那么经过这样的教学工具的配合,这堂体育课就能够顺利进行了。因此儿童是通过感知具体的形象,按照教师的要求组织活动的。再来谈谈儿童对成人语言的理解。有时候儿童对成人语言的理解会出现一些错误,举个例子:有一个公交车站叫老虎庙,有一次,家长带着孩子坐车,到这个站要下车了,孩子哭着就是不下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说到老虎庙,孩子头脑中马上出现了老虎的相应形象。可以分析:很可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恐吓孩子的一些行为。当孩子听到售票员报老虎庙站的名字的时候,孩子只注意了老虎这两个字,于是孩子头脑中出现了老虎的形象。他马上就想起了妈妈对他讲的那些话,所以很害怕,不下车了。这个例子就生动形象地说明儿童理解我们成人的语言时产生的误解,是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他当前听到的一些话语,产生相应的形象而造成的。但是家长很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以体育课为例,老师组织体育课,有一个年轻的老师,这名老师的专业训练比较少,在组织一个大班的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一开始小朋友要排成一列队,这时他要求孩子排成几列队,但小孩不知道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分几队。接着当老师说,组织孩子站好、列队报数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迟疑了,就跑去抱树了,就是抱一棵大树。可以想到,这个报数和抱树不是一个概念。在我们成人的概念中报数就是报数字。可是在儿童的头脑中,他出现的相应的形象是什么呢?是抱着一棵大树的表象。这也说明了,儿童理解成人的语言,是按照自己的经验,通过出现相应的表象来理解这个事物的。由于这种情况,经常会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来。还有一点,成人对孩子讲话,要用儿童化的语言,如果使用了成人化的语言,由于语言概念性太强,儿童不易理解,就会闹出一些笑话。正是因为老师出现了这样的语言,所以这个课刚一开始就产生了一些小混乱。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儿童最基本的心理特点:儿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记住事物、感知事物,必须要出现相应的形象,帮助儿童记忆,帮助儿童理解。这样教育教学的效果才比较好。2.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对于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这种无意性,可以通过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及行为表现看出来。当我们组织孩子活动,比如上各种课,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或者跟他去说话的时候,如果外界出现了一些额外的刺激物,这个额外的刺激物对儿童来讲非常有吸引力,它能引起儿童产生兴趣,这时儿童就会分散注意力,把注意力指向他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指向当前正在做的事。这时候儿童的这种在注意上体现出的这种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再比如我们跟孩子讲话,或者是成人之间讲话时没有注意孩子在旁边。我们说的话,孩子在旁边听到了,他回家就会跟家长一五一十地去说出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真的是故意去记吗?不是的,是老师之间某些谈话的内容,引起孩子产生注意。所以他无意识去听,也就无意识地去记。记的过程中,有些信息和他大概是相关的,所以他回家就告诉家长。这就引起儿童产生了无意记忆。再比如说,让孩子画画,尤其是小班和中班的孩子,你让他画画。你问他画什么?有的孩子不知道画什么,或者有的孩子说画汽车,那么在画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的不是汽车的形象。也就是说,儿童自己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这说明儿童在想象过程中,也表现出无意性。我们了解到,儿童心理活动的无意性是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点。组织儿童活动时,要注意控制一些不利于儿童心理活动的外界刺激,使组织儿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我们组织他上课的时候,或者组织他各种活动的时候,环境要注意安静,不应该出现的教学工具,就不要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刺激物,也不要出现。这样的话,就能保证这个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样也可以养成儿童良好的认真学习的习惯。儿童的这种无意性,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和他的生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还是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成熟。他的兴奋大于抑制。而且儿童的大脑皮层的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比较差。所以由于这些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儿童的心理活动,就表现出了无意性,这是我们儿童总的心理特点的第二个特点。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第三个特点就是儿童从出生到三岁,他已经具备了一些个性和特点。比如他的兴趣、爱好,这时候并不是固定、稳定的。从3~7岁这个阶段开始,儿童就已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了。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第三个特点就是: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时比起三岁之前,儿童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以及对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倾向。但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这种个性倾向很容易改变。如果儿童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或者不好的性格特点,而我们没有纠正的话,对他的一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期是他一生个性形成的一个基础时期,或者是雏形时期。所以我们要抓紧在这个时期进行行为的培养和教育。我们在幼儿园时期,非常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因为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就等于重视发展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我们在幼儿园里头,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都有一些常规行为来培养儿童。比如在做事方面、对待小朋友的态度方面、对待老师的态度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儿童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们讲吃饭之前要洗手,跟小朋友做事的时候要说请,人家做完以后要说谢谢,不要随地乱扔东西,对人要有礼貌等。这些行为习惯都是在幼儿时期需要培养的。而且经过我们三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儿童的能力都会有所发展。无论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特点来。所以对于这个时期来讲,要重视儿童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从三个方面来讲,即儿童认识方面是认识活动是形象具体的,儿童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出无意性,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那么下边,我们就要分别讲一讲,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儿童的具体的特点、心理特点。二、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年龄特点1.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首先谈一谈小班时期儿童心理的特点。小班时期是指3―4岁儿童的心理。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主要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第一个就是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影响,也就是不受理智支配,而受情绪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年龄越小表现得越突出,一般表现在对人对事情的表现特点上。例如在对人方面,小朋友刚刚来到幼儿园,离开父母,他对父母还有很强的依恋性,这时候因为突然间来到陌生的环境,儿童会感到一种焦虑紧张,甚至产生恐惧,他就要哭闹。如果在这时我们老师对儿童表现出很热情、关爱,并引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儿童就会消除恐惧感,哭闹的现象就会减少。如果在这时期,我们老师对待孩子哭闹的行为不耐烦,有时候说话粗鲁一些,那么孩子对外界的刺激就会很敏感的,他会很快地就想到,老师不喜欢他。我们前面提到了,儿童认识事物是具体形象性。他看到老师对待他的态度表现出不耐烦,他就会认为老师是不喜欢他,这时候儿童的情绪性强,就会左右他的行动,那他就不喜欢来幼儿园了。所以爸爸妈妈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哭着闹着不来。如果我们老师在对待、接待孩子入园的时候,表现出关爱、慈祥的一面,引导孩子时和孩子有一种肢体的接触,比如拍拍他的头,扶扶他的身体,或者是抱一抱他,儿童会感到温暖,减少恐惧感。这样的话,经过几日的和老师的接触,他就会慢慢消除不安,他就会渐渐地愿意来到幼儿园。所以我们说,当孩子刚刚来园的时候,他有一种恐惧和不安,如果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表现出热情关爱,就可以减少孩子的焦虑不安,可以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可以使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刚入园的时候,他的情绪左右着他的行为,而且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需要我们老师注意引导儿童,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一定要注意,不要不耐烦。可以举个例子。笔者在一个幼儿园里就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这个幼儿园小班孩子刚入园,很多孩子都哭闹。有的孩子表现得挺好的,不太哭闹,就自己玩儿去了。当然他也希望老师的关照,但这个老师只注意关注那些哭闹的孩子,对于这个不太哭闹、自己玩儿的孩子没太关注。这个孩子看到老师老抱着哭闹的孩子,他也就主动过来,拽着老师的衣服。这个老师本来已经被哭闹的孩子弄得有些疲劳了。这时候就稍微表现出一点的不耐烦,对这个孩子说话时稍微地有一点生硬:“你快去玩儿吧,你自己去玩儿吧。”结果这个小孩马上就觉得,老师不喜欢他,而且马上想到这个老师会对他产生别的什么行为。回家以后他就对家长说:“我不去幼儿园了,老师不喜欢我,老师打我。”结果这个教师对孩子这种行为,引起了家长的关注,家长马上就向院方去反映。因为这个幼儿园正好有一个监控录像(监控录像,从某角度来讲,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受教育情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有时候对老师的工作也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这个录像调出来以后,看到这个老师没有对这个孩子怎么样,只不过是这个老师说话,态度稍微有一点生硬。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前面讲到的,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无意性,就是老师对待孩子这种态度,使孩子产生无意记忆。他并不是有意识记住,你老师是这样,但又可能使他联想起爸爸妈妈对他说过:你在幼儿园要听话,不听话,老师要打你,要给你关小黑屋。我们家长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由于老师对孩子态度稍微有点儿生硬,马上引起孩子产生这种联想。在这个时期,孩子常常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真的东西去记,造成记忆的失误。所以孩子把这个情况当成记忆去记,反映给家长么造成家长错误的判断。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对待孩子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如果我们出现稍微的不当,就会造成工作的被动,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儿童在小班时期,他的心理和行为都受情绪控制影响,不受理智控制,因此我们在组织孩子进行游戏的时候,如果孩子常常因为玩具而产生争抢,他很可能忽略了老师跟他讲的不许打人,他抢不到玩具,尤其是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行为,就要举手打人。或者是他不高兴做的事情,他就不去做。比如说要组织上课了,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了!”他若不想学,那他就不学。这就说明儿童的这些行为是受情绪控制的,他想干吗就干吗,他不喜欢干他就不会干。这仍然具有无意性,是受情绪影响的。这是我们讲的儿童的特点,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一些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把儿童吸引到你组织的当前活动中来,使儿童按照你的要求去进行活动。比如说,老师可以用故事、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来组织儿童进行学习。这是我们要谈到的儿童的第一个特点:他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孩子入园的时候,在组织儿童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从游戏的角度,从儿童熟悉的角度,从事物的角度去组织儿童进行活动。2.爱模仿小班儿童的第二个特点是爱模仿。爱模仿是小班儿童最大的特点。因为在这时期,儿童独立性差,所以就表现出爱模仿来,爱模仿可以表现在儿童对玩具的选择上。比如幼儿园组织孩子玩儿,给孩子提供玩具。你往往会看到,一个孩子看到一个玩具要玩儿的话,其他孩子也要玩儿这个玩具。你给那个玩具让他玩儿,他不要,他就非得要这个。那就说明儿童在各种行为方面,他的模仿性很强。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儿童活动的时候,同样的玩具一定要准备得比较多,同样的玩具要足够,这样可以保证儿童能够尽快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减少冲突的发生。所以我们说,小班儿童的玩具种类,没必要那么多,但是数量一定要大。由于儿童是爱模仿,所以我们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因为孩子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所以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他都要去进行模仿。因为他喜欢你,所以你做的一切,他都认为是对的,他都要去模仿你,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因为儿童爱模仿,而且童的认识特点具有形象性,所以我们对孩子说话时要注意,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要说反话,而且要以正面引导为主。比如,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坐得不好、坐得不正,那么老师就可以找一个小朋友:我们大家看看,小杨坐得多直呀,你看两条小腿并在一起,腰挺直了,眼睛看着老师,你们看多好啊,大家一看他那样去做,都会去模仿他。因为如果你说坐直了,坐正了,什么叫正?什么叫直?孩子没有这个形象,他不知道,他就不会去做。而如果你给他树立一个了形象,因为儿童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他就会按照这个榜样去做,他就会坐好。所以,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出现正面的形象,组织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再比如儿童在口语发展期间,容易出现口吃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很短暂,很快就会消失了。当儿童出现口吃的时候,如果我们老师不注意教育,老否定孩子:怎么又口吃?怎么又结巴呀?那么其他孩子就会觉得好玩儿,就要去模仿,他没有口吃的现象,也会产生口吃的行为。所以一定要注意,对于口吃的孩子,我们成人不要去正面说他,可以去暗示他,巧妙地去进行教育。如果你正面去说,对于口吃的孩子是一个负强化,并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他要去模仿,这样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树立正面的形象,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在组织孩子活动的时候,根据儿童这种爱模仿的特点,在玩具准备方面,数量要多一些。3.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第三个特点就是在小班时期,儿童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就是在思维方面,会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这个特点来。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带着直觉行动性。这时期儿童认识事物、思考事物时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凭着感知觉,凭着动作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积累知识。所以我们在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时候,或者组织儿童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儿童的这个特点。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特点的话,工作就会被动。那么儿童这个思维直觉行动性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它就表现在理解事物方面。在理解事物方面,儿童是凭着感知来认识事物的。比如我们前面讲到,小班儿童他的情绪很强,它左右着他的行动,而不受理智支配的时候,我们谈到了:这个小孩子,一看到这个老师对他的态度,他马上想到,老师不喜欢他,他就不喜欢来幼儿园。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儿童对外界客观的事物认识,不是通过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综合,而是凭着感知觉,凭着他感知到的事物的印象,去进行判断推理的。所以作出的一些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根据儿童这种认识是凭着感知觉进行的特点,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老师的言语、行为的分寸。再有,儿童认识世界是通过感知来进行的,所以儿童理解事物都是具体的,他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是从表面去理解事物。比如我看到一个小孩,春节到了,家长都说红包红包,那么他也要红包。那么他的阿姨就给了他一个红包,他就把红包里的钱拿出去给妈妈,他就要那个红包,说我要红包,我有红包了。这个家长就笑了,说你怎么不要包里的那个东西,就要红包?他说我就要红包。孩子头脑中的红包,就是红颜色的那个纸袋,他并不像我们成人想的那么复杂。对于红包里的钱是多少,他不关心,他只关心那个红颜色的包。这就说明,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简单的,是通过感知觉来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的,所以表现得比较单纯。因此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言语要使儿童理解,不然的话,就容易产生一些误会。而且,因为儿童他是通过感知、通过动作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所以我们对儿童的一些要求,一定要注意要具体,要详细,要面面俱到,不能笼统概括地出现一些抽象的概括要求。比如我们组织孩子画画的时候,你说要画直,什么叫画直,孩子不知道。你说就跟铅笔一样的直,那么孩子就会产生直的形象来了。我们幼儿园有的老师,为了保证孩子画直线时能画好,他要准备一些教具。这个教具是什么?比如老师给孩子准备好一张画,画上画的是一个鱼竿,下面画着一条小鱼,有几个鱼竿,下面几条小鱼,然后组织孩子画直线。问小朋友,小猫钓鱼的时候,它怎么才能钓到鱼呢?一定要把那个鱼竿对着小鱼。那么小朋友画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鱼竿和下面的鱼连起来,这样画,画成一条直线,小猫就能钓到鱼了。老师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又通过教具组织儿童画直线,儿童就能理解什么叫直线了。那就是说儿童他是通过感知觉,通过动作来理解的,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运用这样的方法,儿童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因为儿童大量地积累表象,他看到很多这种感知觉的表象,就为他的具体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做了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在这时期老师通过准备大量的教具,帮助儿童理解所讲述的内容,既可以帮助儿童尽快地掌握知识,又能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另外,由于儿童是从感知、从动作中去理解事物的,所以我们对孩子讲课、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出现形象,要面面俱到。比如我们组织小班孩子洗手。我们就说,洗手把手洗干净就行了。什么叫把手洗干净?把手洗干净是一个很概括的要求,老师组织孩子洗手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讲,怎么去洗手,它每一步的环节是什么。先把袖子给他卷起来,然后打开水龙头,把手放在水底下去冲湿,然后关上水龙头,然后再抹肥皂,然后这个手左搓搓右搓搓,上搓搓下搓搓,再打开水龙头,拧小一点水龙头,让水轻轻地流过,把手冲洗干净。最后在水池子里甩一甩手上的水,然后拿毛巾擦干净。那么经过老师这一系列的教育,告诉他怎么去做,儿童就会逐渐掌握洗手的这个动作。尽管洗手这个动作非常简单,但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讲,你都要面面俱到。比如穿衣服,上课的时候教孩子折纸,你都要一步一步说清楚,一边说,一边让孩子模仿去做,儿童才能记住,才能逐步地通过练习,形成一个习惯,才能掌握这个技能。所以,这个时候儿童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他是通过感知、通过动作来认识事物的,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使用教具。再有,因为儿童认识事物是直觉的,通过感知、通过动作去进行学习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说反话,因为有的时候老师一说反话,儿童从感知的角度,从他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你讲话的内容,往往会造成你工作中的被动。比如,要组织孩子上课了,有一个小朋友要去上厕所,孩子有一个特点是爱模仿,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了,其他小朋友也想去。那么这时候,老师如果说反话:“去去去,都去!”虽然老师说的是一种气话,但所有的孩子都会一股脑儿跑到厕所去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说反话,要正面地引导他,如果我们说话老说反话的话,就会造成孩子理解的错误,使你的工作产生被动。而且说反话,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也会去模仿,如果他说话不是正面去表述,而是从反面去表述的话,对他以后的行为,也是一个不好的影响。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还表现在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比如我们讲,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搭积木,或者画画,那么当你问他,你要搭一个什么东西呀?或者你要画一个什么东西呀?儿童往往说不出来。他画到什么地方,他会跟你说我想画什么,他搭到什么地方,他就说我搭什么,我搭一个房子,或者我搭一个门等。他就是边做边想,而不是先想好再做,那么这种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也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方面。比如我们讲,儿童之间发生冲突了,有的孩子跟人家争抢玩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打人、推人、撞人等。儿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有的家长、老师会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呀?儿童他并不是说先想再去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他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做完了以后,他才想到这样做不对。知道了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今后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可以提醒儿童,先注意自己的行为,先给他提醒一下,避免出现这种不好的行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