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到了大班,无论是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逐步具备了学校教育的条件。但是,幼儿园与小学属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上课及集体活动,在课堂中,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自觉遵守的,这就要求孩子有较高的自觉性,能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而活泼、好问、好动则是幼儿园孩子固有的天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很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对在大班,特别是大班后期的孩子进行自控能力及自觉性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 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常规培养,形成良好的“惯性行为”。
有时孩子反应速度慢,不能按要求作出迅速的反应,形成了不良的“惯性行为”(即原行为的延续),与成人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距离,表现最明显的方式是孩子产生兴奋的行为较容易,而产生抑制的行为则较困难。如:孩子正在做一件他很感兴趣的事情时,请他们停下来听成人说几句话,往往要强调多次才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进行良好常规的培养,使孩子能按要求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在进行各项活动前,就向孩子提出较明确的活动常规,然后要求孩子按常规要求活动,若达不到要求,则终止活动,并让孩子自己说说活动的要求,加深幼儿对常规的认识。通过多次实践与反复训练,孩子则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在接下来相应的活动中,则力求让孩子每次都达到常规要求,形成“良性循环”。所谓“熟能生巧”,处于“模式期”的儿童只要进行不断的良好常规的培养,是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做到自觉遵守纪律的。
第二,促进孩子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
幼儿期虽处于“他律阶段”,但自我意识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孩子上到大班后,自我意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喜欢别人听他的,满足他的需求,按他的要求行动。在孩子的意识中,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旦同伴或成人要求他的行为应符合某些要求及规定时,他则难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已习惯的行为方式。这时候,成人应充分利用孩子处于“他律阶段”这一特点,以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用他人优良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去感染孩子,使他们从中自然而然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成人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与肯定,使孩子明辨是非,好与坏。这种方法可使受表扬的孩子增强自信心,受到鼓舞,体验满足感,增强自我荣誉感,对其他的孩子无疑也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他们同样渴望得到成人的赞同和夸奖,促使他们知道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成人的期望值。
第三、 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培养行为自觉性
这里所指的“道德水平”当然是相对于幼儿而提出的。在培养孩子自觉性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孩子许多行为的控制与调节和其道德水平的高低有较大联系,表现为:道德水平越高的孩子越能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因此,在日常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及成人都应对孩子有机地渗透品行教育。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大部分活动通常是即兴进行的,要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由始至终的自觉性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应积极诱导孩子树立品行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逐步提高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成人首先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因为在严格管理的环境里,孩子不易表现出自觉自律的言行,我们应该做一个创设良好环境的有心人,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足够的、广阔的活动空间里,按特定的情景,遵循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言行。如:在班上组织孩子开展角色游戏或区域活动时,让孩子自己讨论在活动中应如何遵守常规,如何分配角色,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等,并在活动中让孩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使整个活动的进程能以孩子的意愿进行发展,从而使活动更加有趣生动。
第四、 防止孩子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
认知是孩子对是否应该进行某种行为的认识和判断,而行为则是孩子在实际情境中作出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只会嘴巴上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而真正到了该做的时候却控制不了自己,做出与认知不相符的行为。如:知道在进行游戏时,大家应当互相谦让,但真正游戏时谁也不让谁;知道推打别人,欺负同伴不对,但在玩耍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却照打不误,造成了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孩子本身的思维发展水平低,同时缺乏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也有限,这使孩子的行为意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内化,对许多行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成人所讲的道理上,不能将这种道理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一旦出现相应的情境,想要调控自身行为则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及成人不仅应该在认知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将认知融入到实际的行为当中,用认知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又以良好的行为促进认知的发展,使二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统一体。
第五、 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
对孩子而言,成人不同的观念和要求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不懂得应按哪种要求去调控自己的行为,也不利于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有统一正确的认识。这无疑给孩子有了钻空子的机会,使他们有机可乘。如:一些孩子在教师面前表现很好,很自觉,但在家长面前则很倔犟、任性,这无疑是家长平时对子女管教不严,要求过松的结果。因此,成人之间,包括教师之间,家长之间及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应在教育观念与价值观念上保持一致,并采取步调一致的教育措施,使孩子明确成人的要求,从而按一致的要求自觉行动,在行为上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孩子自觉性提高了,他们就能较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他们进入学校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深远地影响。它可以使孩子以最合理、正确的方式去行动,也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更符合社会对人的需要,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

智能教育产品都有哪些?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小学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内容?

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学爸笔记丨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中班体育活动抱大腿教案?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思南中学2020高考喜报?

环境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