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的学生放飞航模。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摄
“这些课不仅让我兴趣盎然,还给我们带来思考。”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帝格倪在疫情期间听了清华附小的老师所开的六年级所有线上直播课后,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大中小学学生不得不长时间居家。“停课不停学”在该背景下应时而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帝格倪正是居家参加线上课学生中的一员。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渐好,学生重返线下课堂。但是正如相关教育专家所提出的:“经历了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洗礼,单一的线下教育还能满足学生的广泛求知欲吗?学生还能适应老师的单维度教学吗?”
线上教育会回归原点吗?
“希望线上教育能持续下去。”家住山西大同的李田(化名)正读小学三年级,疫情期间一直在听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的《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从来没想过,竟能听到北京那些名师的课”。收获之余,他更希望的是接下来还能有这样的机会。
李田的感受也是不少学生及家长的心声。就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认为,人们期待的,不是单纯地回归线上教育,而是寻找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融合的新常态。在他看来,教育线上线下融合不是对线下教育的简单补充,不是把线下教育移到线上,也不是线上线下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实现1 1大于2的效应。
日前在浙江宁波举办的首届东钱湖教育论坛上,线上教育会再次回归原点还是抓住机遇升级,也成了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
“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疫情期间,师生、家长对其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升,这必将深刻影响教育体制机制。”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提出,应该促进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让技术成为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强劲动力。
办学空间不再只是实体空间
相关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影响了教学秩序,但也给未来的教育方式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东钱湖教育论坛主席龙永图表示,“连接”是疫情后中国教育的关键词,应当把教育的“德、智、体、美、劳”5个要素连接起来,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连接起来,把中国教育和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连接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教育实践不仅历练了师生,还昭示了未来教育变化的方向。“我们的办学空间不再只是实体空间,而是实体空间跟虚拟空间的结合。”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表示,未来的学习将会打破学科界限以及校内外界限。“科技发展使得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革,未来教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未来的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学习过程等都需要重构,比如需要重新确立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佐藤学说,随着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技术支持教育将被更大程度解锁,教育者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义,教育内容也将从书本知识向更加全面的生活技能拓展。
未来学校将被重新定义
“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样的?老师该如何教……”面对关于未来学校图景的问题,每个关心教育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在未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会演变成“学习中心”,学校不再垄断课程学习和考试,而是变成教育服务机构和数据中心;教师会变成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陪伴者、职业规划师或是人生导师;课程会由政府教育部门招标,全社会竞争中标,教育培训机构将来可能会成为课程的提供者。
余胜泉认为,未来的教育服务将会是双向流动,一方面是学校的优质内容可以流转到学校外部;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服务将不只来源于本校,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校或者企业,这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服务空间,将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
虽然每个人眼中的未来学校图景不同,但希望通过教育“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期望是一致的。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所言:“教育的本质,就是助人成长。”
百度论坛,及一些专业的教育网论坛,这些论坛里都有很多的关于教育的知识,而且还能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能够学习其他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