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兴趣培养 > 正文

关于小学教育多样化的征文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班级教学形式,既有广为人知的优越性,又有其局限性:一是刻意强求在综合智商和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差异的各类学生齐步并进,从而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二是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往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了革除班级教学存在的上述弊端,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时组教学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在近十几个年代里,适应个性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又在西方教育改革的热潮中相继涌现出来,而法国中小学教学革新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国内外研究发现,学生在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比在班级教学中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独立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由此可见,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化,实行教学形式的开放化,借鉴国外种种教学形式的合理成分,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班级教学的先天性不足,这应是我国今后教学形式改革的重要走向。
二、教学手段综合化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集中的横截面,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教育、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教师的整个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无不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来。“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才能达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功与快乐总是相伴而行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运用好表现——成功——快乐三步曲方法,尤其对后进生,要多给予肯定评价。
现在,人类教学手段的发展已跨入综合化、开放化阶段。然而,在我国广大的教育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学手段却还滞留在孤立化、封闭化阶段——只靠一本课本、一枝粉笔上课!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可想而知的。教学手段一日不走上综合化的正轨,教学质量就一日不能冲出现时的低谷。
语言、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各有其功能和局限,三者只能相互补充,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相互排斥。在教学中,如能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就能获得整体最佳效应。国外研究表明,人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综合运用语言、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把听觉和视觉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高达65%。可见教学手段的高度综合化的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保加利亚哲学博士拉扎诺夫首创的趣味学习法、欧美的个别化教育和日本的“帕索控”教学等等,无不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而取得显著效果的。
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把普通教具从冷宫中请出来,并配备力所能及的现代化教具,将教学手段尽快推上综合化、开放化的正轨,刻不容缓。
三、我在采用教学形式多样化进行教学的一点心得
在新《纲要》颁布后,随着各种新理论的形成,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影响一些技能或其他方面的传授。
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刻意地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只会对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我认为单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应该选择新课程的教育观念,培养技能还是应该选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两者都不可孤立进行。可是要把握好这两者在教学中的适当比例,实在是很难,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从点滴中进步。
新课程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往的“专制型”教学形式应由 “民主型”课堂教学形式所取代,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型”学习应逐步转变为“自主型”学习,整个课堂教学要大步流星地从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不能转变教学观念,还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法,无疑会在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就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
(一)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好动是中小学生的最大特征,即使在课堂上,要他们乖乖地坐着听讲四十分钟也是不太可能的。针对学生的这种特征,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动作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赋予枯燥死板的教学内容以生命活力,让教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行动起来。一节课并非全是话语的交流,动作也是一种语言,具有形象、指示、表情、象意等多种功能,适当的动作语言,往往要比烦琐的讲解要来得简单、明了、生动。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借助各种机智的动作表情达意。如向学生问好时,可以加上摆摆手的动作,这样不但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联络了感情;当表扬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精彩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以示“OK”,并引导其他同学向他(她)拍掌鼓励,这样在肯定了那位同学的同时,也能“诱惑”其他学生获此“殊荣”的愿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只要简单地耸耸肩,或双手掌心向上摊开,避免了“对不起,你回答错了!”等语言表达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同时体态语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记得有一次上化学实验课时,我叫大家熄灭酒精灯的火焰,一位同学马上用嘴吹灭了火焰,我立即拍了一下手掌,我问“同学们,这样对吗?”,我做了一个示范,左手拿起燃着的酒精灯,嘴巴对着火焰作了一个吹的动作,同学们说“不对”。这样既不会给那位做错了的同学难堪,又提醒了其他同学熄灭酒精灯火焰该用什么正确的方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运用游戏进行教学
儿童是天生的玩家,游戏最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可以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出适合的游戏。如:在复习元素符号时,我把常见的26个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分别写在52张用扑克制成的卡片上,四人一组,每人拿13张卡片,当某位学生出一张元素的符号或名称的卡片时,要求另一位学生出一张与之对应的元素的名称或符号的卡片,如果出错了大家可以及时纠正。这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不再单一,让学生在玩中学,真正作到了寓教于乐。
(三)善于运用情境进行教学
没有环境就没有教育,要让学生学好知识,就要重视环境的营造。研究证明,语言的活动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语言,这样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孩子是天生的表演者,有着极强的表现欲,那何不把教室当作舞台呢?如在讲“分子在不断运动”内容时,发给每位同学一支装有少量酒精的小试管,要求同学把试管放在鼻子的正前方,用手向鼻子方向轻轻地扇动一下,同学嗅到了一股酒精的气味。我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回答到“这是酒精分子跑到我们的鼻子里去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同时也间接地复习了嗅气体气味的方法。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课堂教学效果无疑要比机械性的语言练习好得多。
(四)善于运用卡片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运用卡片式教学法,可以帮助他们理顺自己上台发言的思路,因为这里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写在纸上,这就让学生必须将最重要的字、句归纳出来,提高了他们的归纳能力。同时学生因为自己的作品要展示在黑板上,所有的同学都要去评比,他们还会从美观的角度考虑,美化自己的“卷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如何让教师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大家都能信服,卡片的展示在这里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教法能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利用。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氢气、试验其可燃性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并简要叙述其实验要点(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A4纸)。这样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大家积极动脑、动手、动笔,一会儿,各种各样的实验设计图和实验方案就出来了。通过大家的对照、评比,选出了几套比较合理的实验设计图和实验方案。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性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同时让学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五)善于运用合作探究进行教学
合作探究是《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育的四个支柱提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怎么实现这四个“学会”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时代,科技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也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合作探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合作发展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为全体学生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进行合作探究实验时,教师应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写出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质疑问难,其次对疑难问题转化成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化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四、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决不能走“形式”
初中各科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开展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演讲等都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起到了一种点缀作用。下面就几个案例加以说明:
第一:有位老师在讲“郑和下西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讨论题“假如你生活在当时,你是否愿意远航?”,这个问题是否有讨论价值暂且不提,只说这个问题的指向,它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反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意愿,基本不需要讨论就可以得出结论。
第二: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第三: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片面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形式要活泼化,不只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主题,以灵活应用方法为手段,让教服务于学。

杭州早教机构好的有哪些?

关于小学教育多样化的征文

家里两个宝宝,儿童房应该怎么设计?

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里面包括哪些

台州一鸣教育好不好?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2019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招生面试方案

北京小学排名

简说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素质的养成方面)有何优势

小学基础教育存在哪些弊端及原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