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家长学校内容;一、课题背景;家长一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容;二、教学目的;1、让家长了解对孩子赞与罚的范围,应该把握的度和;2、要求家长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赞与罚的艺术,培养孩;三、教学过程;(一)称赞与惩罚的使用范围;称赞与惩罚简称“奖惩”,奖惩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激励;1.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应该;2.当孩子违反道 幼儿园小班家长学校内容 一、课题背景 家长一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过度的表扬,赞赏或过度的批评、处罚,甚至体罚。为了培养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父母和老师一样,对孩子教育过程中,既需要赏识、表扬、奖励,又需要批评、处罚。但赞和罚都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运用不当,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对孩子如何做到既会赞又会罚。 二、教学目的 1、让家长了解对孩子赞与罚的范围,应该把握的度和赞与罚要注意的原则与方法。 2、要求家长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赞与罚的艺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好品行。 三、教学过程 (一)称赞与惩罚的使用范围 称赞与惩罚简称“奖惩”,奖惩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奖惩之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奖惩的,哪些是不该奖惩的,这样,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奖惩,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1. 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孩子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孩子表现出了我们所渴望的行为、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相应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出于内在的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家长如果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家长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家长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家长说:“宝贝,你真棒!等一下我给你朱克力吃!”这样的强化多了,反而会使孩子去画画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会使孩子出现厌烦心理。 2. 当孩子违反道德规范,在道德方面出错时可以采用惩罚,如孩子因要满足自己的需要,硬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打人;又比如孩子打烂了爸爸的花瓶,却骗爸妈说是小猫打的。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父母要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处罚。但下面的情况是不适宜采用惩罚手段的。 一是不应因学习成绩差而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对相关的学习心存恐惧,并最终对相关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是孩子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首次犯某方面的错误时,不要惩罚孩子;否则,这将会使孩子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他们总是担心犯错误和犯错误后被惩罚,进而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凡事都不敢去尝试,凡事都要征求成人的意见才敢去行动,这将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三是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的错误所在,并有悔改的意愿,成人就不应该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孩子因探索欲望驱使而损坏物品,不应受到惩罚,否则,会使孩子因此而逐渐失去了探索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不利于孩子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 四是 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会“好心”办“坏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倒水喝,水倒多了溢了 出来。这时家长就不能批评,否则,将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五是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手指、吃衣角、咬嘴唇、咬指甲、拔头发、发脾气、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性自慰行为等,不能采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来处理,因为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紧张和不安,惩罚不能解决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的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进而使得类似的行为发生的频率会进一步的提高,使相关的问题行为变得更加严重。 (二)要把握好赞与罚的度 称赞与惩罚的有效教育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有力手段,但是不适度的称赞与惩罚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种障碍,那如何有效的进行称赞与惩罚呢?专家统计反映,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称赞,能让孩子保持非常好的心境和状态,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尊,父母们有时会把孩子变成为受表扬成瘾的人,而单靠表扬的孩子不会为了自己满意而追求实现各种目标,他会因很平常的杂事而期待别人的溢美之辞,否则,他就可能会不想去完成自己份内的义务;反之,过份批评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只指出孩子是如何失败的,那么失败就会成为他的心理阴影,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因此,不管是称赞还是批评,我们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如果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那么,你的表扬或许已不太真诚或者就有点夸大其辞的成分;如果低于这一比例,那么,你就可能是个过于挑剔的父母,这将令孩子情绪长期不安,进而会破坏孩子的自然成长,使其成为神经质、怯懦,或者不诚实,甚至还可能学会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人。 (三)赞与罚的原则 1、切记不要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激励孩子 有的父母有时为了让孩子听从要求往往会采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你先别闹了,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一块糖。”“你帮妈妈擦桌子,等一下妈妈给你10元钱。”“不要再把洗澡水倒在地板上,听话,过会儿吃了晚饭后,我给你吃冰淇淋。”等等,家长的这些许诺确实可能会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出现某些好的行为;但是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如果用多了,其不良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使孩子在采取行动之前,只计较自己是否得利,或利大还是利小,使得孩子养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品质,使其难以认识到自己对待事情应负的责任,以及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这就使得其今后很难与人共事、共旦肠测段爻灯诧犬超华处。 总之,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要多看到孩子的进步,要多给孩子以肯定式的评价,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样有利于孩子不断地进步,而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更不要认为只有孩子把所有的缺点改正完了才是好孩子,有缺点的孩子也可以是好孩子,真正没有缺点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2、称赞与惩罚,要让孩子有相应的“感觉” 称赞,要让孩子感觉到“甜”的滋味;惩罚,要让孩子感觉到“痛”的滋味。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才能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 如,小牛每次生妈妈的气时,都会或打、或踢、或咬妈妈。这时妈妈总题告诉他:妈妈被他打得好痛,所以不可以再打妈妈了。可是,这个方法对小牛没有产生任何改善作用。后来她听了一位专家的建议,改变了应付的态度。当小牛打妈妈时,妈妈很轻松地说:“你要和妈妈玩打架游戏是不是?”然后,妈妈趁机打一打小牛,不要太用力,但要比小牛打的力量大一些,是真的打。结果小牛受激怒再回打妈妈,妈妈还是同样做法,只是第二次稍稍用力。妈妈再继续和小牛玩游戏,结果,小牛很快就没有兴趣打了。此后,小牛不再打妈妈。 又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由他去,只要让孩子多几次在下一餐到来之前尝一尝由于 不好好吃饭而挨饿的“痛”,孩子以后到吃饭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吃饭。 再如,孩子玩水,你可以悄悄将总水龙头关掉,当孩子要用水时发现没水了,你可以说:因为你刚才玩水浪费得太多,孩子经过没有水用的难受后,下次就知道玩水不是件好事。 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只有让孩子从自己的不良行为中获得了“痛”的感受,其相应的认识才会真正到位,其改正不良行为才会有内在的动力。 同理,奖励也要研究孩子的需要,奖品或奖励的形式是孩子比较想要或比较喜欢的,这样的奖励才会对孩子具有激励作用。 3、奖惩不宜过多,过滥 过多的惩罚,会使孩子自卑;过滥的惩罚,会让孩子对批评惩罚产生“免疫力”,而使批评惩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效果。过多的奖励,会让孩子变得对奖励“上瘾”——对自己所做的任何琐事都期望得到表扬,或者会使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有表扬奖励的就去做,没有奖励的,应该去做的也不去做,过度的奖励还会减弱活动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同时还会泯灭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外,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多奖励和惩罚,会使孩子形成在别人的评估下学习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见,善于察言观色,过于注意他人的评价。而一个人总是为了别人看法而学习生活是很痛苦的,为了迎合别人的看法,不得不伪装自己,隐瞒自己的观点,甚至失去是非观念,失去个性和自信。 奖惩仅仅是一种外部强化的教育手段,它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在没有奖惩的情况下仍然能自觉地去做他该做的事,即奖惩是为了不奖惩。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从活动本身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中得到强化,从自律中得到满足。切记孩子的学习、发展的积极性绝不能仅仅靠外部强化来实现。 (四)称赞与惩罚的方法 1、称赞 ①坚持原则。由于溺爱,有些父母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赞美,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的坏习惯。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并做得很好,就应该及时赞美,做了不对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闹,耍赖皮也千万不要迁就他、说好话。否则,赞美就会失去原有的积极意义。 ②及时赞美。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很好。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父母应立即予以赞美。 ③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也不要夸大其词,这样会使孩子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如:孩子对七巧板十分感兴趣,常常拼出一些新颖的图案,“这孩子真聪明。”这种赞美就显然不恰当,而应当就事论事,可以这样说:“这个图案真不错。”否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虚荣的种子。 ④当众赞美。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时,应当着别人的面前得到。孩子的成绩当众传播了,这就是双重的奖励。如,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很懂礼貌。”以后孩子总是十分小心地维持这种赞美,并且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每次将客人送到门外,都会说:“再见,请以后再来玩。” ⑤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他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他都应该得到赞美。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重复赞某件事情,当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就可以适当减少对孩子这一方面的赞美。赞美孩子并给以适当的奖励或是亲吻或是搂抱,都会给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2、惩罚 ①讲清规则。孩子并非生下来就知道分辨是非美丑,他们有时候犯错误,不是因为调皮捣蛋,更不是存心挑战大人的耐心和尊严,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这个规矩、规则。对不少孩子来说, 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认识规矩与规则的过程。因此,孩子犯错误时,大人应该先弄清楚孩子是不是明白相关的社会规则与规矩,再据此判断应不应该批评孩子。 ②正面积极引导。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可以批评,但不能因此就把所有怨气都发在孩子身上,用一些消极否定、甚至侮辱性的话语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感情,扼杀孩子的尊严,这样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埋下自卑、自弃的心理隐患。父母应该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告诉他只要改正,仍然是个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孩子,引导孩子朝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③对事不对人。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想做懂事的乖孩子,但是他们自我约束力不强,难免会做错事情。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小错误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更不能搞大清算,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只需明白地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要注意改正,这就足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达到教育目的。 ④避免当众批评。封建社会有一句俗语——“人前教子,人后教妻”,似乎只有大人才需要顾全面子,而孩子是没有面子观念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前面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佐证。有些父母认为,当着别人批评孩子,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尊,刺激孩子改正错误,但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 ⑤在批评中肯定。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在这张纸上描绘出真、善、美的图画,批评孩子时父母也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批评孩子时,也应该设法寻找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绩,批评中的肯定是最有效的批评,不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错误,还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⑥不要拖延时机。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应该尽快指出,才能真正起到督促作用。如果拖延时间,孩子对自己所犯错误已经印象不深,甚至根本忘记,这样的批评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孩子的错误如果比较严重,采用冷处理是必要的,但不能拖延太久,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机。 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宝宝,先要端正爸爸妈妈的养育态度。对宝宝的批评和表扬,你做对了吗? ⑦帮助要走在批评之前。批评是宝宝犯错时的一种补救措施,在犯错之前,教给宝宝避免犯错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宝宝没有拿好杯子,牛奶洒了一地。你在发火之前,一定要冷静地问自己:在这之前,有没有提醒过宝宝,不要自己去拿盛有牛奶的杯子?在这之前,有没有教过宝宝,要轻轻地拿装牛奶的杯子?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发生错误的原因就不在宝宝身上,千万不要去批评宝宝;如果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才能进入批评宝宝的程序。 总之,称赞和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奖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四、思考与实践 1. 为什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既赞又罚。 2. 在实践过程要逐步做到教育孩子既会赞又会罚。
对于小班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