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好奇与探究心理的激发下,从所感兴趣的各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阅历、解决问题、成熟人格、学会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做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是很少见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了学生:(1)发现问题的能力;(2)搜集、分析、利用、处理信息的能力;(3)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观;(4)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5)分享与合作的意识 .同时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改变周边学校当前数学教学单纯重“演算”轻“思考”,“课堂”脱离“生活”的不良倾向有一定的辐射影响.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根据各年级具体情况,各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内容按以下安排:
1、高一年级:主要依托数学学科,开展主题、专题探索学习.
鉴于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这部分的内容设置应结合正常教学内容而设定,并以教师讲解为主.对此,教师应该结合有关内容讲授观察、实验、调查、模拟、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科学假说等基本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方法介绍给学生,可以介绍性地给出几个数学模型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开始接触一些在应用领域较常用且较易理解的数学知识.
这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引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表面中去找潜在的规律),总结(规律及解题思路),发散(到生活中的其它类似问题).
2、高二年级: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基本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多元应用型专题或项目研究.
这部分教学是以课题研究为渠道,学生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进行.由于这部分要求在较高的层面上应用数学,因此这一部分的活动将适当的介绍一些超出高中范围的知识(主要是一些经常用到的应用数学工具).
这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介绍(已有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些规律以及常用数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简单的线型规划、简单的求导、简单的图论知识),练习(进行知识掌握情况反馈)和实践(让问题的范围扩展到真正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3、高三年级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综合学科问题研究.
在这一部分里,学生使用已有的数学及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内所见到的问题(甚至应用数学的问题),往往是已被教师加工、抽象的问题,条件不多不少,结论恰当合适.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却往往不是这样,需要自己分析其主要矛盾、选择解题策略,有时还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得到并非精确的结果,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符合实际,还需要进一步修改问题的求解模型和算法,在这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应用数学知识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是我们活动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因此,这个过程中最能体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开放性教学,注重学生主体与合作的研究,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某一领域较高层次的深入实践、实验、探索研究过程,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态度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为较高层面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