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 湖北省咸丰第一中 青华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来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获取知识展示能力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第一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作三角形使AB=7 BC=5 ∠B=45°。然后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比较所剪的三角形的大小,三角形一模一样。第二步,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作三角形使AB=7 AC=5∠B=45°,再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比较所剪的三角形的大小,这回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学生感到非常奇怪。这样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步让学生讨论,同样是根据二边一角画三角形,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条件中的不同之处,也就是以疑激思。第四步,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以上这些过程的铺垫,从理论上得到这个结论也便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且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以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其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形式、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如数学图形体现其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体现着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呈现出对称美、数学思想蕴涵着奇异美。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中的美,可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杭州西湖风景、深圳地王大夏、南京长江大桥及倒影、上海人民广场、金光四射的钻石、形态各异的宝石等优美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由平面图形过渡到空间图形,从而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三、注重探究,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拓展,成为知识建构的“筑路者”,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有独到之处。例如:在讲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时,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画一个圆,然后提问学生回答,这个圆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有的学生说两部分,有的学生说三个部分,到底是几个部分呢?引导学生相互议论,最后通过学生的充分感知,得到正确的结论。再进一步揭示圆内部分,圆外部
分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集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在此进一步提出问题:若设圆的半径为r,点A到圆心的距离为d,当点A与圆心的距离由小于半径变到等于半径再变到大于半径时,点A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点A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内变到圆上又变到圆外。在此,我启发同学:若点B也如同点A那样变化,则与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呢?这个规律对任一点是否都一样呢?在一个一个的设疑解决之后提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怎样描述呢?此时d与r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用语言概括之后,教师板书关系式:点在圆内<=>d<r ;点在圆上 <=> d=r;点在圆外<=>d>r。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对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有关性质的形成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思考与概括,同时让学生掌握用运动的观点去对待一个静止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与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精心创设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果学生对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有下面几种活动方式—— 动手操作活动:常用的方法是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等,通过操作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数学制作活动:学生在制作米尺、七巧板、时钟模型等的过程中,既能感知这些东西的特征,又为进一步观察、概括其特征打下了良好基础。 数学游戏: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在游戏中,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既可以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得以延伸,又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融入生活情景,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联系实际,培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价值,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性趣。例如,在“二此函数”的教学中,我给出了这样一道题:有长为24米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可利用的最大长度为10米),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为x米,面积为S平方米。⑴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⑵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AB的长是多少米?⑶画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所对应的图象。⑷根据你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和画出的图象,想一想:能围出比45平方米面积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求出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本题第⑷小题虽然难度稍大,但由于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积极性很大,兴趣很高,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体验成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例如: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中阴影部分,按规定∠A应等于90°,∠B、∠C应分别是29°和21°,检验人员度量得∠BDC=141°,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明理由吗?本题是我在“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章的复习课中安排的一道题。对这道题,因为要添加辅助线,我想,对这些初学几何,甚至对推理都不作要求的刚入门的学生一定会感到很困难。我先引导学生看了一遍题,然后提问:检验人员度量得∠BDC=141°,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那么,合格的度数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相当于要计算哪个角的度数呢?很快有学生回答:合格的度数应根据计算∠BDC的度数后决定。我再引导学生:将测量零件角的问题暂时抛开,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求∠BDC的度数?大家先考虑、讨论。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学生甲:连结BD,则∠ADB+∠ABD=90°,而∠ACD+∠ABD=29°+21°=50°,所以∠DCB+∠DBC=90°-50°=40°,所以∠CDB=180°-40°=140°,因此标准尺寸应是140°,141°不符合要求。学生乙:延长BD交AC于E,则∠AEB=90°-29°=61°,∠CED=180°-61°=119°,所以∠BDC=119°+21°=140°,所以141°不符合要求。这道题是我课中安排的四道例题中的第二道,当有了二种解法后我考虑到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说若还有其它方法大家课合再讨论,但看到下面还有举着的手,我又想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呢?于是我让学生接着发言。学生丙:我什么线也不连。因为ABCD是个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360°-30°-20°-90°=220°,所以外面这个角是360°—220°=140°,所以141°不符合要求。学生丁:延长BD交AD于E,再延长CD交AB于F,„„。结果学生想出了7种方法!虽然这堂课我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想这比完成原来的教学任务效果更好,因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七、让数学用于生活中。
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者的追求,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概率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摸奖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盒内装有红球10个和白球10个,共20个球。每次游戏从盒中摸出10个球,摸出的红球每个计10分,白球每个计5分,再累计摸出的10个球的总得分。由老师坐庄,得分及输赢情况如下表: 得分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输赢 +50 +5 +1 平 -1 -1 -1 平 +1 +5 +50 在摸奖的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跃跃欲试,然而没过多久,30个学生中就有28人输了,只有2人为平,没有一个人赢过。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计算其概率,结果发现,输的概率为82.1%,平的概率为15.6%,赢的概率只有2.3%,赢的概率实在太小,因此,时间一长,每个人只能是输。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摸奖”的现实意义,也同时明白了与此相类似的“赌博”的欺骗性。从此,学生被概率的现实作用深深的吸引住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智能,使学生在乐学之中学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使整个课堂兴趣盎然,生机勃勃。
这是我找的一篇文章 说实在的 要提高对数学兴趣,关键是你自己内心想不想学这门课 而不是外界因素来影响你,如果这样那是学不好数学的
如果满意请采纳~~嘻嘻~~谢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