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于课外。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达成这些指标,教师必须加强科学的指导和实践。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觉得要从以下方面抓起
一、激趣谈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让学生从心底往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如何?从而引起他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板书课题后,我说:“从题目上一眼就能看出写的是爱迪生救妈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大家非常迫切的想知道当时的情况,都争先恐后地去书中找答案了。这样从兴趣入手,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学生边读边想,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不断激励,肯定学生,让其身心安全的、平等的、身心愉悦的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教师上课,效果如何,跟学生的情感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能在课堂
给学生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平等安全的对话环境,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不同观点,孩子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教师在学生发言后 不断从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激励他、肯定他、欣赏他,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他从想说→能说→会说→乐说。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生活中。我想说这一点很关键,而且至关重要。以前我经常听到同事说这节课下来气死我了,又没有完成任务!乱死了!其实,是我们自己错了,该好好反思,调整一下心态了。长此下去,效果不堪设想。
三、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是学生学习的“大”助手、大朋友。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当学生有问题,经过合作、探究不出解决不了时,教师就不要再和学生绕圈子、空谈论,应及时指导、帮助、以提高课堂效率。如:当学生理解文本后,还读不出味道时,教师就不妨示范,让学生体会、揣摩、比较后模仿读,以提高实效。还比如:当有些词如“恍然大悟、迟疑”这些词,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要当机立断,及时点拨、示范,不要再引来引去,绕过去又绕回来,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四、形式多变,花样多些。
让学生不觉得累,劳逸结合,读读、写写相结合,效果很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