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书万卷下笔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我们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读书就更加重要了。语文新课程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经常思考,我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这个目标,难道只是简单教授几篇课文吗?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他又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培养习惯。”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决不是只简单地培养读课本的习惯,而是要培养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底子的阅读习惯。阅读不单是求知、开智的便捷手段,而且是立德、审美的有效途径。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因此我认定培养阅读习惯是我语文教学的重点。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分享。
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向学生介绍名人读书故事,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杨绛读书好象串门”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可见读书之重要,但重要归重要学生们不一定感兴趣,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精读每一篇文章,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可以朗读读出感情,可以默读细细品位,可以精讲探寻结构和写作方法。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我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诵读课本,其意仍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因此,课内的教读只是抛砖引玉,要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