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父母抚育孩子,酸甜苦辣咸可谓五味俱全,本来有太多的话想要说,然而真正面对这个问题时,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了。细细思来,人都这样。情人分别,万语千言涌在喉结,却往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母亲送儿参军,几宿夜不能寐,积攒了吃喝穿住方方面面无数嘱咐之语,到头来只是泪眼婆娑、挥挥手就让儿子一走了之了。其实原因就是因为话太多,以致拥挤得没了头绪、条理,一时不知从何开始。
静心思之,还是有话可说的,那就是父母不要管得太多。自己受累不说,孩子还反感,闹不好还会发生言语冲突,双方几天都不高兴,不说话,最终还得父母率先妥协投降。就比如前天,入秋天凉,早晨孩子上学,我嘱托女儿加衣御寒,可她偏偏不买账。我一再紧逼——感冒了可不管你,她毫不相让——不凉么偏要让人穿,最终女儿赌气拿了件上衣出了门,我从窗口往下一望,上衣却躺在车兜里!心想,你就不要病了,看你病倒了咋说!几天我也赌气没有再唠叨她多穿衣服,女儿也不再假装拿衣却不穿放在车兜。那天下午下了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层凉,第二天早上,当我再也憋不住要劝女儿加衣时,却见女儿已穿好了那件上衣从她的卧室走了出来。
惊奇之余,又长长地出了口气,心头有几分失落,又有几分不甘,还有几分欣慰。其实我清楚,失落是因为在这次与女儿的较量中,自己确实败了,且败得无话可说;不甘其实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在作怪,父母总想把孩子的一切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本质上还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而欣慰呢,自然是孩子长大了,冷暖已自知。
不禁慨叹,这场秋雨来得真及时啊。不知是否还淋了醒了如我一样对孩子不肯放手的父母?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涵之一,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欲是超常的,对孩子的一切都不放心。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是需要自由独立的。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愿我们,在这场人生的修行中,都能给孩子真正的爱与自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还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是衡量父母合格不合格的一把标尺。
事后我一直在想,假如女儿不听我的话,下雨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加衣,结果感冒了,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让女儿在这种“自然惩罚法”中得到教训,那不就更能体会到“天冷得加衣”的常识了吗?这样女儿也就自然而然地长大了,有了自理能力了,将来离开父母,我们也就放心了。
但是,如果女儿一直就是个听话的乖乖女,父母让什么时候加衣就加衣,什么时候让吃饭就吃饭,如此一切在父母的掌控之下活着,我想以后孩子可就真正地离不开了我们了,永远也长不大了。试问,你想要哪种结果呢?
接下来再聊聊孩子爱攀比的话题。攀比的心理其实人皆有之,因为任何人都向往拥有别人的美好。但是穿衣吃饭论家当,如果我们不管家庭的承受能力,无节制地去拥有别人拥有的美好,过和别人一样小康的生活,那就极不正常了。对这种过度攀比的心理,父母就不能坐视不理而任由其发展,应该给予正确地引导。
首先,建议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是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要求孩子不攀比,父母就不应该攀比。比如即便周围别人家都有小车,如果我们自己家条件不允许,那就不适合买;或者说别人家都开进口车,我们家经济条件只能承担起买国产车,就不应借贷买进口车。量力而为,就不是攀比;打肿脸充胖子,就是攀比。
二是杜绝溺爱孩子。溺爱是滋生爱攀比行为的沃土,因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才能满足孩子攀比的心理,最终促成孩子和别人攀比的行为。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合理地满足,不合理的则拒绝,那孩子就是有攀比之心,也不会形成攀比之事实,时间一长,这种心理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三是注重培养孩子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再好,也不宜过分地让孩子养尊处优、穷奢极欲。高山背后有高山,能人背后有能人,好生活是永无止境的,不知足也是滋生孩子攀比的一种心理基础。所以生活条件优越的父母要注意有意识地“限制孩子”的奢华生活,努力培养孩子的“不怕吃苦”的优良品质。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铺张浪费,也就不会攀比他人。
结束语: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的产品是“人”,不能像工厂那样“制成废品、造出次等品”可以重新再来。家庭教育的不可逆性使得我们为人之父母深感重担压肩,这儿想提醒的是,仅仅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这样做的意识却无能为之、无法为之,所以,多多学习,与孩子共成长,才是当今我国父母的必修课程之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