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语文老师要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我校孙老师执教《林中乐队》一文时的几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片断一
课前播放台湾著名的自然音乐《森林狂想曲》,视频显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请看,画面上有什么?(大森林里,许多小动物。)
师:你听,大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开音乐会呢。你听——(播放课件音乐)
师:音乐好听吗?
生:太好听了!
师: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支乐曲叫《森林狂想曲》,里面有一百多种动物的叫声,都是录音师在野外录制的。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漫步美丽的大森林,一起聆听小动物精彩的演奏。
赏析:语文课要注重发挥情境的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去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语感便由此诱发。针对本课的文本特点,新课伊始,孙老师播放了台湾著名的自然音乐《森林狂想曲》,音乐中收集了台湾的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自然界的声音,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相合无间。在小鸟的鸣唱中,在欢快的动物叫声中,学生很容易地就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情感的基调正确定位之后,学习的氛围自然也就渐入佳境了。在创设情境中诱发学生的语感,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的途径之一。
2.片断二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概括地讲了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
生:我知道,是这句话,“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师:同学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课件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师:老师没有听出动物唱歌奏乐的快乐哦!再来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把“所有的”、“各有各的”加重语气,并读出愉快的口吻。)
师:很好。课文中所说的“所有的动物”在唱歌奏乐指的是谁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词语。(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已经想好的同学,谁愿意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回答)
师:什么叫“各有各的”?(板书:独特)
师: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各有各的”?请同学们拿出笔,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
师:这么多的动物会唱歌,你最喜欢谁的歌声?
生1:我喜欢燕雀、莺和鸫鸟,用清脆、纯净的声音唱着。我觉得它们的歌声很美。(课件出示鸫鸟图片及文中描写鸫鸟的句子。)
师:你听过“清脆、纯净”的声音吗?你能读出清脆、纯净的声音吗?
(学生感情朗读,读得很清脆。)
生2:我喜欢青蛙的歌声。因为它的叫声很有特色。
师:你能说说青蛙的声音有什么特色吗?
生:它还能发出两种叫声呢。(课件出示青蛙图片及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
师:你模仿一下青蛙的声音。
生:咕噜咕噜——,呱呱呱——
师:青蛙还能发出这么丰富的声音呢,你猜猜,它为什么有不同的叫声呢?
生1:我想,它可能是生气时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高兴时才发出“呱呱呱——”的叫声。
生2:我猜,它可能是肚子饿了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吃饱了才发出“呱呱呱——”的叫声。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普通的声音也能变成美妙的音乐!
赏析: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诱发学生产生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在“读”的方面下功夫。尤其是这样一篇文字清新优美,富有想象力的美文,更是引导学生美读的范本。
这篇课文始终围绕中心句展开:“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学文时,教师先让孩子们找出中心句,再围绕这个中心句,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声音特点,通过齐读,个人读,表演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并谈出自己的体会;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课文的特色,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作者那对于大自然的敏感心灵,体会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同时,也让学生在感受森林音乐会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学生品读感悟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3.片断三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这支乐队描绘得如此惹人喜爱呢?你觉得它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篇课文,作者围绕“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奏法。”这个中心句,通过莺将我们带到了森林之中,先通过列举让我们听到了各种声音,再通过拟人和比喻写法让我们看到许多小动物演唱和演奏。此外,作者还运用了许多象声词,这样,就反把这支林中乐队写活了。
课件出示:①围绕着中心句,先概括,后具体。②采用拟人和比喻写法。③学会使用象声词。
师:同学们,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的写法,也来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呢?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你听,我们学校对面的马路上,有什么声音呢?
生1:我听到了公共汽车的“嘟嘟”声。
生2:我听到了小轿车正在刹车的“嘎吱”声。
师:快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120救护车的声音。
师:对呀,你们天天都从这里经过,你是否留心过这些声音,其实,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乐曲呀!现在,老师让你们来写写这些声音,可以吗?
课件出示:
在每天的上学路上,我都能欣赏到一曲动听的“马路交响曲”。不信,你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声响,难道不是一首动听悦耳的“马路交响曲”吗?
(指名学生口头作文。)
赏析: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语文课要把说话和写作的训练有机地揉合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使整个语文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从而形成语感。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很多同学在写文章时,不会使用象声词,不能描摹声音的感觉。写出来的文章是干巴巴的,是静止的,不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难唤起美感和想像。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口头作文的训练,让学生用课文学到的写法,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进行创作,引导学生在学文欣赏的同时,学会有序地围绕中心句展开内容的写作方法,学会从生活中发掘有趣的内容,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象声词,以此来帮助学生把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光靠阅读来提高语感是不够的,必须联系生活。没有生活实践的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投向社会生活中去,并扩大阅读范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去倾听马路上的声音,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关注我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这样,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这样,学生的语感也就在语言表达和生活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