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和在艺术创造中的个性化表现。
幼儿期是幼儿获得表现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反思目前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发现仍然存在误区:在课程设置方面,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一些东西;在艺术创造方面,仍然偏重艺术知识和技法的教授,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针对以上存在误区,结合我园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了“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提高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促使教师通过参与研究自身获得发展,从而使我园的办园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1、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形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美术、音乐、文学的教育。
2、艺术表现力:指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们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
3、幼儿艺术表现力:指幼儿通过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声音、色彩、符号、标记以及学习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美术等,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地、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所获得的情感和体验。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艺术表现,对周围生活环境美和艺术作品能产生敏锐的感受力、欣赏力和表现力,能大胆乐意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思想,使艺术教育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寻找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的美育观:艺术对于形成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发展人的潜力,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
2、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对美的需要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一。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艺术欣赏、艺术的陶冶和感染,使自我得以实现。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现使当今教育把注意的焦点指向艺术教育,引起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四、研究原则
1、生活化原则;2、情感陶冶原则;
3、普遍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
5、游戏性原则。
五、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一) 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音乐、美术、语言这三大学科领域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研究的内容和要求上各有侧重点,小班:愿意参加艺术活动,会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表现和创造。中班:体验在艺术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大班:学习使用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艺术情趣的能力,使表现更具个性化。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创设艺术教育环境。
(1)营造艺术氛围。
(2)搭建表现平台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2)教学手段的整合性策略。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策略。
3、引发、释放、发挥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
(1)发掘幼儿表现力的基础
(2)激起幼儿表现欲望
(3)开发幼儿表现创意
(4)指导幼儿表现技巧。
(5)张扬幼儿表现个性
(6)评价幼儿表现效果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全园幼儿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三年,实施时结合幼儿特点,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3---2006.6)确立课题名称,撰写方案,进行申报立项阶段;
第二阶段(2006.9---2008.6)组织实施,进行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08.9 ---2008.12)评鉴,结题论证阶段。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从制定方案到组织实施,在区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方案前后进行了三次修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优美的艺术教育环境,为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营造艺术氛围,让幼儿感受艺术。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语言”,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挖掘周围环境中潜在的艺术教育的价值,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幼儿园无论从大环境的创设到班级环境的布置,到处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走进幼儿园,主题背景墙上“艺术童年,诗意家园”八个字点明了我们的课题,我们将“一本书(文学)、一支笔(美术)、一串音符(音乐)”三个子课题,巧妙的设计在主题背景墙和园标上。在幼儿园的三个楼层层面也分别创设了不同的艺术环境:一楼是文学的世界,二楼是美术的殿堂,三楼是音乐的舞台。在每个班级中,我行我“绣”(刺绣)、千“编”万化(编织)、变废为宝等“一班一品”特色氛围也非常浓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幼儿时刻都在感受艺术的美。
(2)搭建艺术表现平台,让幼儿大胆展示。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园艺术环境的创设很关键的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追求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为幼儿创造表现自我的平台。首先在三个楼层中,我们在底楼设计了大嘴巴童话剧场、阅读长廊、成语故事和古诗天地,让幼儿细细地“品”;二楼开放各种手工作坊,每学期我们根据课题需要,设立了不同的区,如创作区(刺绣编织区、创意制作区)、绘画区—美术室,以及软包版面上老师精心辅导的体现美术中各种表现手法的幼儿作品等,我们在这些区域中根据主题投放了各种材料,让幼儿大胆地“绣”; 三楼的“乐器坊”、“大舞台”,也充分发挥了其功效,幼儿在这里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艺,尽情地“舞”。其次,每班在游戏区域中都设立了幼儿展示自我的动手区、表演区。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更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2、多样的教学措施,为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表现。为了体现教育既回归幼儿生活,又走向幼儿生活世界的理念,我们在选择艺术教育的内容时,除了注意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之外,还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内容的适切性,即选择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共鸣;第二、内容的系列性,首先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艺术活动内容。小班选择了一些内容简单、主题鲜明的内容,而大班则选择一些表演性、操作性强、寓意深远的内容。其次再根据作品内容的难易、目标的深浅循序渐进地安排。在课程的设置中,结合课题需要:语言主要增加文学的欣赏和穿插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如桃树下的小白兔、卖火柴的小女孩,梨子提琴、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尤其增加我国著名作家金波的幼儿文学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很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美术主要是把一些民间艺术(剪纸、印染、编织、刺绣)引进我们的课堂,同时适当增加世界名画,进行“我与大师对话”“我和大师比一比”,如中班毕加索的《脸》、大班《梦》、马蒂斯的《跳舞的颜色》、梵高的《向日葵》。音乐主要增加一些经典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京歌》、《黄梅戏》、《评弹》引入我们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唤起了他们对作品的美好情感,为他们的表现、创作奠定了基础。
(2)教学手段的整合性策略。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幼儿艺术教育强调的是艺术的综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运用整合的理念,挖掘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中存在的共同因素,巧妙的综合在一起,如我园教师执教的大班音乐欣赏《瑶族舞曲》、大班的散文欣赏《落叶》等,教师就充分挖掘了教材蕴含的内在价值,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在融入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手段的活动中,享受到艺术活动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我们还注意将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留下艺术的痕迹。如每天早上,我们会循环播放一些幼儿节奏欢快、明朗,幼儿又比较熟悉的儿童歌曲,让幼儿一踏进幼儿园就心情愉悦;幼儿午餐、午睡前,老师都会安排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故事来调节幼儿的情绪。通过这一系列轻松愉快的活动,让幼儿感受艺术的熏陶;此外、我们还将艺术活动与游戏相融合。把游戏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拓展延伸。每到游戏时间,“大嘴巴童话剧场”、星光大道,创作天地等游戏区域都是幼儿张扬个性、表现才华的最佳舞台。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策略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从2008年起,我们有意识地将研究的中心向教学方法灵活性策略方面迁移。组织的幼儿艺术活动,以教师教,幼儿练为主的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转变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A:自主学习:如大班舞蹈活动《花的联想》,活动目的是让幼儿能随音乐在不同情境下用肢体动作表现花的变化,教师就改变以往示范幼儿被动模仿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感受——体验,建立动作的视觉形象与身体的关联,主动用肢体动作来表现。B:合作学习:如大班文学活动《月亮》,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最后增加了一个幼儿互相合作仿编诗歌的环节,整个活动因此特别亮眼,幼儿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表现都在这环节中表现出来了。
3、开放的评价方式,为幼儿艺术表现力的提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蕴藏着不同艺术潜能,他的发展由于环境和遗传的影响都存在着差异。那么如何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感,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和策略,开发、释放幼儿的艺术潜能。
(1)制定幼儿艺术表现力评价指标,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树立正确的导向。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幼儿的发展上,更多地在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是否得到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为此,我们按照三个子课题分别从音乐、美术、语言三方面,又根据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制定了9张幼儿发展评估表,摒弃了陈旧的“对不对,像不像”的评价标准,而把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是否始终处于自主、主动的位置,是否能充分享受到活动过程的乐趣,是否能对作品产生美的感受并进行表现与创造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在每一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用艺术表现的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挖掘出还有助于幼儿表现的点,如大班美术活动:“京剧脸谱”,教师在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感受了脸谱五官、图案的夸张,在评价的时候,有老师提出了还有色彩的夸张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让幼儿感受脸谱色彩的夸张,让幼儿产生对色彩的敏
感性,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评估表的制定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树立了正确的导向。
(2)采用多元的评价策略,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A:互动型评价策略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师过多地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而忽略了幼儿作为评价者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重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评价作用。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中,能自己总结和发现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特点,能够激发起幼儿主动参与热情的问题,并适时地抛出。在幼幼互动的评价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更多的思考与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造的机会,能更多地对他人的艺术活动、艺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发展了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能力。
B:引导型评价策略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除了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还引导幼儿自由的充分地表现和创作,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如美术活动中,但教师观察到幼儿的画面欠缺丰富和新意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幼儿的语气说出想法,像是自言自语,实际是对幼儿的一种暗示,问题的提出给幼儿留有很大的空间,帮助幼儿开阔了思路,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C:分享型评价策略
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因此教师的欣赏、好评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从老师积极的评价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如:“我要上小学了”是大班末期的主题活动,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绘画、手工、唱歌)表达对幼儿园、对教师的留恋和真挚的感情。这份感情是值得分享的,教师通过引导大家欣赏分享作品,进而让幼儿知道表达自己感情是有不同的方法的。创作的完成并不是艺术活动的尾声,恰恰是幼儿之间分享各自的作品、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最佳时机。这时的分享其实是教师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幼儿从一般知觉向审美知觉过渡,这将使幼儿的欣赏与评价水平不断提高。
D:展示型评价策略
在艺术活动中,我们注意将幼儿成功的作品、积极的行为表现直观、形象地再现给幼儿,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班美术活动《跳舞的颜色》,教师将每一个幼儿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作品中他们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大胆、无拘无束的表现出的童心、童趣,是成人无法想象的。虽然稚气了一些,嫩拙了一些,但那才是幼儿自己的东西,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九、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通过三年来对该课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的才华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理性成果:探索出了幼儿艺术表现力提升的心理过程。
表现创造
↑
激活欲望(表现欲)
↑
内化建构
↑
兴趣激发
↑
感受体验 (幼儿艺术表现力提升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艺术表现力提升是通过感受体验——内化建构——表现创造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不断提升的。
(1)感受体验: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初级阶段,幼儿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里,在多元的艺术活动内容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身心,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萌发了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表现欲望。教师又作为艺术教育活动实施者和引导者,与幼儿的心灵直接沟通,情绪上感染幼儿,让幼儿感受、体验、感动,悟出一个道理,这种模式的框架是:感知+体验+迁移。
(2) 内化建构:幼儿将感受到的外部信息通过消化吸收转化成内需的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动机。幼儿在建构经验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当幼儿面对活动要求不知所措时,教师作为幼儿艺术活动的引导者,给予耐心的启发;当幼儿有能力有愿望独立表现和尝试时,教师成为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幼儿需要时随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幼儿完全可以独立活动时,教师作为幼儿艺术活动的欣赏者和分享者,适时地给予幼儿一些支持性的鼓励,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自己的成长。这种模式的框架是:探索+交流+表现。
(3)表现创造:每个幼儿都具有表现和创造的潜能和天赋,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在活动中,幼儿大胆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作为教师,鼓励幼儿以自己方式多元创造与表达,让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这种模式的框架是:欣赏+联想+创作。
(二)实践成果
1、教师的教育理念、科研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展示的语言教学活动《金色的房子》、《胖国王》获区级评课选优一等奖,音乐教学活动《小树叶》获区评课选优二等奖,老师执教的《棒棒糖》、《袜子》、《老狼整容》分别向苏州市、吴中区进行了公开教学。
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高了教师总结反思的能力,三年来,教师撰写了优秀的艺术教育活动案例27篇,总结的课题研究文章8篇发表,40余篇在省、市、区级获奖。
2.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惊喜的发现,艺术帮助孩子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优美的艺术环境,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孩子,她们对作品的色彩美、语言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的美表现出了由衷的喜爱,拥有了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又给孩子带来了快乐,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愿望,进一步推动了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在“发掘幼儿表现力基础、激发幼儿表现欲望、开发幼儿表现创意、指导幼儿表现技巧、张扬幼儿表现个性”几个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途径的尝试和实践,通过搭建“文学的世界、美术的殿堂、音乐的天地”等表现平台;举办“呱呱杯”讲故事、“大嘴巴”童话剧、 “多多杯”美术创意、“百灵鸟”唱歌比赛等活动;开设 “一班一品”的特色建设,为每个幼儿都创造了表现才华的舞台,既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愿望,又提高了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8年6月1日 “让艺术放飞童年,让童年收获快乐”开放式文艺汇演,以节目表演、幼儿作品版面展示的形式,不仅向社会、家长展示了我园的艺术特色和课题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全面展示了孩子们高超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才华,孩子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得到了全体家长的一致称赞,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8年10月幼儿园创编排演的童话剧《小丑鱼》获苏州市第二届童话剧比赛铜奖;师生共同布置的中班主题墙《圆圆的世界》获吴中区环境评比“最佳艺术表现奖”,幼儿创作的2幅美术作品获吴中区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一等奖,100多幅幼儿美术作品获江苏省早期教育举办的“多多杯”绘画比赛一等奖。
3、幼儿园办园水平有了全面的提升。
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实验研究,推动了我园的内涵建设,促进了办园水平的整体提升。2007年10月,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跻身于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的行列。如今,幼儿园已成为区幼教界教科研的排头兵。近几年来多次为吴中区幼教专题研究提供了研讨现场,先后接待了吴中区众多姐妹园的参观、交流。
课题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多才多艺的教学基本功也成为我园教师的一大亮点。创作的舞蹈《沉醉山塘》获苏州市优秀表演奖,评弹《最忆是长桥》已成为我们长桥街道的特色经典节目,教师也多次应邀参加各级各类的文艺演出,幼儿园还被列为吴中区文艺宣传队。师生共同布置的主题环境墙《圆圆的世界》获吴中区教育局组织的环境评比“最佳艺术表现奖”称号。两位教师书写的毛笔字、钢笔字获吴中区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三字经里有句话叫“玉不琢,不成器”。纵观三年来我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其实便是一个琢玉的过程。虽然这块粗糙的玉石没有变成一件非常精美的玉器,但在这“琢”的过程中教师们取得的成果,幼儿得到的发展确是令我们无限欣慰的。我园将至始至终以艺术教育为主旋律,积极营造“平等尊重的管理艺术,和谐民主的人文艺术,自由开放的环境艺术,积极互动的教研艺术,审美创新的课程艺术”氛围,利用艺术文化这股无形的力量来加强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实践,茁壮成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