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小诗: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根新枝芽。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因为职业原因,接触过2个语言障碍留守儿童,时间不是很长,也算不上对他们十分了解,所以首先从语言障碍方面,谈谈个人想法。
一、语言启蒙的滞后幼儿语言启蒙关键期为0~3岁,此时如果家庭环境、语言环境和教养方式不良,没有给予足够的语言刺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儿童语言能力发育迟缓。曾经有过一个偏远农村留守幼儿的调研,发现这些留守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不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落后很多,详细分析:
1、语言刺激不足,留守儿童自幼独立成长时间长,父母双方常年在外,看护孩子的老人话少,或老人有语言方面的障碍(老年失语,唇齿不清,方言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语言学习模板,更缺乏语言习得的应用,所以这样的孩子开口说话晚,而且常有发音不准等现象。
2、家庭经济状况和文化缺失
留守儿童看护的多位老人,文化水平导致教育能力不足,给孩子传达的多是口语,缺乏书面语言教习,而且多用传统的俗语和土话,孩子不但缺少图文书籍的阅读机会,更缺少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这些都会影响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发展。很多留守儿童上小学后,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差距,就会很明显的暴露出来。
3、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如果错过了0-3岁的语言启蒙期,那么还有3-6岁的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接受幼儿园教育时期,很多留守儿童缺乏幼儿园教育,也就失去了在集体中锻炼语言能力的最好机会,幼儿园的教学手段包括很多看图说话,背诵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等,这些都会帮助孩子迅速发展语言能力,可以很多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思维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得到飞跃式的发展。
二、心理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守护身边带来的安全感,也就是缺少性格发展的心理补偿,留守儿童早期缺失良好性格发育的基础,主要在于,亲自教育和共情教育两者缺失。
我们崇尚“逆境”文化,强调逆境激发内心潜在的能力,战胜逆境从而坚定信念,获得自身和他人的认可,但是逆境也会带来消极影响,逆境也会消磨人内在动力,尤其是当个人力量渺小,或认知不足时,逆境带来的恐惧和压力,也转化成自卑,没有自信、低人一等的意识。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逆境,加上幼龄时期心理鼓励不足,受挫后的心理补偿不足,常常陷于自卑,自负,自我消沉的状态中,对未来没有良好的心理预期,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状态。
常常有人抱怨留守儿童素质低,性格不好,沟通困难,有位参与调研的人很气愤的说,“有三个问题,永远不要直接问留守儿童:1、你有安全感吗?2、你幸福吗?3、你自信吗?这样直白的问,相当于揭开伤疤说丑话,与其得到冷血的真实答案,不如暂缓片刻,善意的谎言也会带来些许温暖······”
三、负面性格的养成对留守儿童,暴力语言所产生的力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积极善意的语言,往往会给出正面的暗示,这是孩子需要的精神力量。贬低诅咒一定会带来消极的心态,会让孩子变得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
留守儿童的负面性格,不但与自身环境有关,更与“旁观者”有关,缺乏关爱理解,缺少陪伴和接纳,往往来自“旁观者”,对比伤害往往来源于此,除了孤独感,留守儿童受到的暴力语言伤害不能忽视,李玫瑾的一个讲座说过,留守儿童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高(占未成年人70%),每个被管教过的留守儿童几乎都在幼小的时候,遭受过语言暴力,他们性格普遍内向,敏感、易怒、暴躁,易受到不良诱惑。童年的三观教育缺乏引导,还可能出现嫉妒、谎言、欺骗等品质错误。常常保持戒备心理使他们,在进入青少年叛逆期后极难被说服教育。
四、正规教育学习环境差用最俗老套话形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先天性跌倒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农村和城镇教育资源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留守儿童的启蒙教育差,很多留守儿童上学年纪后就读于村小,或入城投奔父母,看似与普通教育衔接无缝,其实不然,很多留守儿童入学后,与其他孩子相比,学习成绩很快就暴露了他们基础教育不足,启蒙早教不够,再加上有些孩子的父母职业不稳定,经常在各个城市奔波,孩子的学习也会经常断断续续,难以保持高质量的学习状态。而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是村小学消失合并,住宿带来的经济压力等,都会产生过早辍学。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留守儿童也是待开的花朵,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年来,很多社会公益组织也都在尝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帮助这些孩子,其实,不仅要从救济和福利出发,更要从法规方面为其提供更高的教育和发展制度,从源头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提高现有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异地团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