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阶段,是打算阶段。这个阶段,你会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以及改变行为的益处,和改变行为要付出的代价。但是,这时候,你往往会因为问题不够严重,或是好处不够明显,处在一个犹豫期。第二个阶段,是准备阶段。你多半会慎重做错改变的承诺,包括在朋友圈里立下flag,或是向别人咨询如何做出改变。当然,买书、听讲座、见大牛,也不是不少人会在这个阶段做的事情。然而不同的是,有的人只会停留在准备阶段,有的人则会真正地采取行动,make changes。第三个阶段,是行动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开始采取行动,但却往往会因为没有计划性、没有设定具体的目标、实施目标,没有社会网络和环境的支持,最终告一段落,表现为啪啪打脸。第四个阶段,是维持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往往已经是21天后了,你多半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做一件事情的好处,然后愿意把这个习惯给坚持下去。但是,这也是一个危险期,来自外界的诱惑常常会让你功亏一篑,回到一开始的状态。如果你的目标是改变一个恶习,那么,你还会经历一个最后的终止阶段。来到了这个阶段后,你会真正地抛掉恶习,和过去的自己说「不」。虽然你也许会感受到沮丧、无聊、孤独、愤怒的情绪,但是理性会告诉你自己坚持下去,并不再复发。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人来说,每一个阶段性的跨越都会发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赏。提示可以触发渴求,因为渴求而做出反应(采取行动),行动会获得奖赏,奖励会满足我们的渴求,并激励我们寻找更多提示,继续行动获得奖励,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一、提示,让习惯显而易见1、制定执行意图,为实现目标确定的具体行动计划。具体形式是“如果发生情况A,我就采取行动B”。这里的情况A通常指的是特定的时间、地点,比如到晚上八点,我就去xx健身房锻炼一小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执行意图。2、突出习惯对应的环境提示,来培养好习惯。例如:如果你想多喝水,那就在每张桌子上放上一瓶水,让自己随时能看到;你想睡前背单词,那就把单词书放在床头。二、渴求,让习惯有吸引力3、把需要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联系起来。比如你喜欢玩游戏,同时又希望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你就可以规定自己只有看完一定量的书之后才可以玩游戏。这样一来,对玩游戏的渴望就会让你更有动力去看书。4、加入特定的群体,接受群体的熏陶来改变行为。比如你想培养自己多读书的习惯,就多和爱读书的人做朋友,或者加入一些读书圈子。5、改变思维模式,多关注好习惯可能带来的益处。比如你想通过学习“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就可以多想想掌握快速也读之后可以帮你提高阅读效率,这样我每个月就能多读几本书,实现自我的快速提升等等。三、反应,让习惯简便易行6、削弱习惯的阻力。比如健身这个行动,在选择健身房的时候,就要尽量选择离家近,上下班顺路的地方。再比如你想早起做早餐,就可以在睡前把做早餐要用到的工具、食材提前准备好,早上起床立刻就能开始做。7、采用微习惯策略,让自己没有行动压力。比如你想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那就先从读一页书开始。读完一页之后的行为就属于超常发挥了。8、建立承诺机制,强制你行动和改变。比如:你想想学英语但又怕学不来、坚持不下来,那就花点钱报个如“新东方”的课;或者想学快速阅读,又怕学不会、学着学着就放弃,那就花点钱买个如“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的软件。这样一来,如果不去学,那钱岂不是白花了,这种厌恶损失的心里会逼着你去行动。四、奖励,让习惯令人愉悦9、进行即时奖励。我们的大脑非常重视及时的奖励。但好习惯带来的益处通常是没办法立刻获得,比如锻炼、读书、存钱,其主要的益处都需要时间才能看到,直接收获的却是辛苦、不舒服等。对此,可以通过额外的奖励来激励。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奖励自己看一部想看的电影、吃一顿大餐(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额外奖励与好习惯造成冲突,比如锻炼的奖励如果是周末去大吃一顿,那锻炼就没意义了)。10、记录下自己的习惯养成轨迹。比如,每当你完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在对应的日期上打一个√;或者再详细一点,如读了5页书。这样你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习惯轨迹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记录这种行动本身变成了即时奖励,看着记录,就能让自己觉得在不断变好,从而得到满足,做到坚持。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挫折、想放弃时,看看已经坚持那么久了,放弃太可惜了,提醒你不要半途而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