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孩子培养教育第一任、最重要的老师。
可能我的培养教育理念,与大多数家长不相一致,甚至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在此我仅发表一下,个人的的意见和建议。
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民间开始兴起狂热的孩子“社会野食教育”。直到近两年,其行为和现象开始有所收敛和改变。
其表现为,在全民同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狂欢声中,所有家长开始盲目、无度的给孩子报班。一时,各类社会办班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圈了一天(或一周)的孩子,高高兴兴的被领出幼儿园,又急匆匆领进“珠心算”;从“珠心算”出来,仓促拉进厕所,又急匆匆被带进“钢琴班”、“绘画班”、“语言班”、“音乐班”、“跆拳道”、“礼仪班”...
所有的“野食教育“,又从初期班、升为中期班、再完成高期班。轮流轰炸、无休无止。
孩子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无奈中发泄着逆反情绪。家长们风雨无阻、疲惫不堪,请假、等待、交流、准备孩子课间加餐...
孩子真的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吗?我看未必,事实证明,愿望与结果恰恰相反。
孩子最终究竟学到了什么?对以后的成长起到了什么帮助?我所看到的只是绝大部分孩子的“反感”、“逆反”、“无奈的应付”和“半途而废”。
那么,妈妈究竟如何合理的教育孩子呢?我的意见和建议有如下几点(以学前为例):
1.
做好自己、养好孩子。
我在头条文章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睁开眼睛,好奇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开始。家庭环境、父母行为,首当其冲的已经成为孩子模仿、定格的对象和标尺。
所以,家长一定要首先做好自己,把正能量和好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
孩子还处于发育期,正是猎奇、获取童年快乐的大好时机。要充分的给与孩子正确的物质营养,使其在快乐的精神营养过程中,满足正常的生长、发育的物质营养补给。
2.
注重生活常识教育,让孩子自幼懂得基本的社会礼节和规矩。
随着孩子的成长,司空见惯的环境或事情,开始以模型化锲开在孩子的大脑里。从孩子会走、学说话开始,家长就要采取兴趣引导方式,给孩子进行正确的生活常识教育。
过马路时,一定要“红灯停、绿灯行”,远离危险源;见到叔叔阿姨,要主动热情地向对方打招呼叔叔阿姨好;和小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帮助、不要与对方挣玩具等等。
自幼生活常识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最容易接受,而且养成习惯、终生受益。
3.
做好孩子的朋友,寓教于乐、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会有某些方面独特的潜能和兴趣。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妈妈要让孩子充分的接触新的知识和事物,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潜质和兴趣。
做好孩子的朋友,是发现孩子潜能和兴趣的良好途径,同时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充分、长期沟通交流的感情基础。
对于孩子的潜能和兴趣,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为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充分发挥,打下坚实基础。
4.
循序渐进,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综合品质。
综合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循序渐进地培养至关重要。
通常我们所说的,“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道理就在于此。而其性格的表象,正是综合品质的外在体现。
所以,作为家长,特别是妈妈,在孩子幼、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自己切实做好榜样作用。让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并逐渐形成其自身优秀的综合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