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说:“教育好孩子,才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孩子越大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父母的话对孩子越来越没有用,等等。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做到这三言”,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在父母与孩子日常交流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停唠叨、说教。
为什么父母喜欢不停地唠叨、说教?
唠叨、说教,更多的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奉行的这句话,给父母带来了焦虑。不能输,那只有让孩子不停地跑。于是,就表现在唠叨孩子:“快点去上学。”“快点去做作业。”“快点去学习……”,“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
父母还希望通过唠叨,给予孩子指导。或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促使孩子成长。
于是,父母对孩子不停地唠叨、说教,成了亲子交流的常态。
但是,父母的不停地唠叨、说教,并没有起到他们要的作用。因为父母在唠叨、说教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美国亲子教育学家、著名畅销书作者阿黛尔·法伯曾说过:亲子之间的根本问题,很多时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心理研究表明,当孩子的感受被成人忽略或者否定时,他就会产生困惑或者愤怒的情绪,在这些消极情绪的驱使下,他会选择回避跟大人交流。
因此,父母的唠叨、说教,导致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交流。而保持亲子沟通的顺畅,最重要的是父母少言多倾听。
教育家周弘曾说过:
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
父母倾听孩子:要对孩子的诉说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对孩子的谈话表现出兴趣,不要打断孩子的倾诉,时不时表现出对孩子的赞赏,会让你的孩子更愿意沟通。
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而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对孩子信守承诺,保持诚信,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产生充分的信任感,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
但太多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比如,孩子哭闹时,父母常用许诺来哄孩子:“别哭了,回头给你买辆小汽车。”
于是,孩子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可是,妈妈把这随口一说的许诺,忘记到脑后,并没有兑现,一次次的空头支票”似的许诺,让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泡影。这样下去,孩子会觉得父母在撒谎,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而且,在哄骗中长大的孩子,也不会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会做出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
所以,要想孩子信任自己,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言出必行,说话算数。
著名学者马未都提过:成年人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说话算数。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说过:
父母对孩子要说话算数,所给的许诺应及时兑现,这是给孩子做出诚信的榜样、增加自己的威信、教育孩子诚信的最好方式。”
父母不要随便哄骗孩子,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实在无法做到时,要向孩子道歉。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爸爸妈妈们要是无法完成承诺的时候,跟孩子说一声对不起,能够让孩子建立自尊,并且也可以培养孩子遵守诺言的习惯。
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父母自己做得好,你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模仿你,变得优秀;如果父母做得不好,你再怎么说教都没用。
曾经看到一个励志的事:妈妈是护士长,平时工作非常忙,当她感觉准备考研的女儿复习不在状态时,决定做个陪考妈妈‘’,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激励孩子考研。
工作十分忙碌的她,制定了严格地复习计划,利用碎片化时间及周末,见缝插针地学习。妈妈的努力和自律的行为,让女儿备受鼓舞。结果,母女双双都考上研究生,成了校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费尽心血,可有时候,孩子的成长并不如人意,其实,父母说千遍到万遍,不如父母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
孩子的任何一个表现,基本都是父母的水准。孩子如果有教养,那父母肯定也是有教养的人。如果父母是一个很智慧的人,他孩子就会很智慧。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做到:少言多听、言出必行、言传身教,一定可以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