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怎样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对渗透着思想内容的语言有一种灵敏而准确的感悟为了在自学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语感能力,我们需要从下述两个方面作自觉而长期的努力。
  我们学习语文,首先接触的是课文的语言,于是我们便要研究: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接着,我们更要研究:这样的思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来表达。显然,这样一个语言--思想--语言的学习过程,将使我们最终习得课文作者的最有个性化的、表层质朴而深层含蓄的句子,即对内界定了词语的意义、对外沟通了其他句意进而构建了文章脉络,既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句子,将使我们既从汲取思想营养,又用来模仿文字表达。
  例如,老舍写济南的冬天的天气,既不产生抽象的温暖,又不写笼统的没有风,而是写了没有风声,即有风却没有风声。这既简练地写出了冬天济南又暖和又生动的特点,又有机地照应了下文写水的不忍冻上和垂柳倒影的随风摇?。可见在没有风后面加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声字,便活活构成了济南眉慈目善、温和宜人、生动活跃的氛围。对此我们是不能不多加思考、多加汲取,以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积累而备不时之需的。
  又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时,经过细心琢磨,可以提出一些用词造句上的问题:
  这五个问题,如果仅说明阿Q语文水平低,用词不当,便可避而不谈。但是,事实上,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阿Q既有封建正统思想、又有自发参加革命的阶级本能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思想的演变过程,代表了课文作者层层深入的思路的出发点、转折点和归结点,因而值得我们深入钻研,进而掌握课文的主题与脉络,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写作的方法与特点,语言的结构与特色。
  显然,语感的获得也必然是依循语言--思想--语言规律而实践的产物。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学语文,培养语感,还需要有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心理依据上的指导,这就不能不有赖于心理发展规律了。
  在心理发展规律中,有三个阶段对培养语感是尤为重要的:一是注意阶段,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个层次;二是思维阶段,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三个层次;三是应用阶段,有迁移--类化--应用三个层次。在这前后贯穿的三个阶段、九个层次中,语感当处在类化这个阶层。这就是说,在语感获得之前,我们应该站在类化的度做好前面几个阶层的工作,否则是无论如何语感不起来的;而在语感初步获得之后,应该注意在应用中巩固和发展,否则是会中断语感训练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的。
  现在语感自我培养的过程分述如下:
  在为迁移、类化作准备间,首先要提高有意提高品质。有意后注意,是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发展而来的一种注意。无意注意虽无须意志的努力,但要刺激物有直接的兴趣;有意注意虽只须有间接的兴趣,但要有意志的坚持。而当注意的品质提高到有意后注意这个阶层时,既会对事物有直接的兴趣,又经过意志的坚持而形成习惯,无须再有意志的强加而能持续下来。《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当他从庄园回家时,便把他那把不啻于他生命的百宝匙无意中带在身边。--显然,这种无意便是典型的有意后注意(所以也叫无意注意,当然是高一层次的无意注意了)。现在的问题是,课文中的人物的注意品质已经发展到如此高度,而我们对它却连最初层次的无意注意也没有,看到这个无意根本不注意,我们怎么会抓住机遇培养语感呢?其实,我们对某些事物(如父母亲的脚步声)也已经进入有意后注意了,如果我们对语言的熟悉也像对父母的脚步声的熟悉那样,语感能力便会日益提高。
  在为迁移、类化作准备期间,我们还要提高辩证思维品质。思维发展在感觉、知觉、表象、想象阶层,是形象思维,在概念、判断、推理阶层,是抽象思维,然后才进入高级、可靠、全面的辩证思维阶层。对含义深远的语言,只有在我们的思维提升到辩证阶层时,才能获得准确的语感。例如,在课文《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被铁匠华希特叫住了:用不着这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这一句话,我们在形象思维时会认为华希特是反对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在抽象思维时会认为这句话是华希特看了从明天起学校中许教德语的布告内容深感亡国之痛的愤激之词。--显然,这样的理解虽然正确,但这个细节还被认为是激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而只有到辩证思维时,才会认识到课文用华希特对德国布告的反感表现仇恨敌人,又用韩麦尔先生、郝叟等人对最后一课的依恋表现热爱祖国,从而构成了主题思想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显然,这样的理解才符合作者的原意,才获得了对华希特这句话的语感。其实,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一些基础的,当我们学习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在学习辩证法,不在感应渗透着辩证思维的语言了。
  在为迁移、类化作准备以后,便进入以迁移为心理依据并通过实践促进迁移的训练时期,它是直接获得语感的第一阶层,其第一步是积累乃至周延词语的义项。例如,俨然这个词,我们读《桃花源记》屋舍俨然,掌握了第一义项整齐的样子;读《向沙漠进军》俨然成为绿洲掌握了第二义项好像真的;读《祝福》四叔俨然陪着,掌握了第三义项严肃。至此义项周延了,如果读《甲申三百年祭》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一定能够择三者之一而解之。这就是自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迁移。可见积少成多,熟以生巧,语感便能不可抑制地冒出来。但是,要取得这样的自由,是非经过刻苦的磨练不可的。
  语感自我训练的第一阶层的第二步是明确词语的指向。上面一例是一词多义,这里是词义相同却指向各异。《七根火柴》中写无名战士自知不行,一心想把七根火柴托人带到前面大部队去,那里正等着急用,因此,当他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望了他一眼,意思是说:看明白了?而卢进勇只想到了火柴能把你求活,便高兴地点点头:看明白了!--在这里,明白的指向显然是各不相同的,但又确实容易混为一谈的。我们必须多加练习,才能日益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第一阶层的第三步是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迁移过程中,往往发生错误的迁移,这就叫做干扰。然而,我们却可以利用这种干扰去创设训练情境,锻炼迅速排除错误干扰从而增强语感的能力。例如八国联军一词,1900年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的军队所组成的侵华联军,是不能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相提并论的,因为1926年的八国联军已经荷、比、西顶替了俄、德、奥。--可见一旦无视词语内涵的变化,也不失却了对语言的敏感。但是,这种语言现象也从反面启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干扰项目,以锻炼我们的识别能力。
  接着,我们便可进入以类化为心理依据并通过实践促进类化的训练时期,它是直接获得语感的第二阶层,也是获得严格意义上的语感的阶层。迁移只是从一个已知的知识迁移到那一个未知的知识,而类化则是从这一类知识中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把符合规律的新知识吸收进来,既扩大知识范围,又提高语感能力。
  在类化的同时,还有把不符合某种规律的知识分化出去。
  这样,一方面类化,一方面分化,双管齐下,合而为一,我们便可较快地获得语感,应用语感了。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体现作者感情跌宕反复的两组句子了。该文自第四部分原来如此!……以后至篇末的所有句子都表明作者总是处在悲愤--沉静--悲愤的感情波涛的起伏之中:
  从凑成诗到无写处到终于写给了一个日本歌人,从当时确无写处到《北斗》创刊时想写到只得选版面聊表纪念,从寻白莽来信(为了写)到一无所得(不能写),从翻白莽的书(为了写),到没有什么(不能写),从终于找到代表思想痕迹的译诗到把它写出来,都是一个个反复;从写出以上这些文字到要写下去、还是没有写处,从怪向子期写得那么短(想自己能写得长一些)到现在我懂得了(自己也有了不能写长的同感),又是两个反复,而且到结尾处又是两转:不如忘却,但总会记得他们。所有这些,都是作者感情向最悲愤之点发展的轨迹。如果用物理学振幅图象表达这里的感情线索的话,上面各点正好是表示作者悲愤的一组句子,下面各点正好是表示作者沉静的一组句子。上面一组句子把下面一组句子分化出去了,而下面这些被分化出去的句子却又类化在一个标准下,所以也可以说是它们把前一类句子分化出去了。
  经过这样处理,原先以为那些杂得不能再杂的材料,竟然成为一个有机的、谁也缺少不了谁的整体。其实,这只是领悟了作者当初的构思匠心,获得了对这些语言的感悟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学语文,要把渗透作者思想的、体现作者个性的语言学到手;为此,又要培养并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焦点就在于对语言理解的类化和分化上。因此,下列练习题,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可以在类化、分化的阶层上获得语感,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详细??

怎样培养语感

父母决定离婚,如何对5/6岁的孩子说,才不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语言上如何表达?

相关文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数学分类名词解释?

怎样培养宝宝学英语的兴趣

怎么能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呢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英语怎么对它培养出兴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