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目前,老记最喜欢和孩子的非语言沟通方式,还是用自己的老脸去蹭他的小脸。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提出过一个“7%-38%-55%定律”,指得是沟通的三个主要元素——语言、声调,肢体语言之间的作用比重。也就是说,沟通时,语言的作用占7%,声调的作用占38%,而肢体语言最重要,占55%。可见,面对面时,说话内容并不太重要,肢体语言才是重头戏。
在亲子交流过程中,尤其在孩子年幼阶段,肢体语言的作用更为重大。因为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不足,对你说话的语调也是一知半解,他能最清晰感受的,就是你的亲昵、爱抚和拥抱。也正是因此,年幼的孩子更喜欢黏在父母身边,感受安全和爱。
反之我们也能得出,在教育年幼的孩子时,语言和语调的作用更不明显,效果更不突出。这也是我们对他们大哄大叫时,除了能吓哭他们之外,根本没有什么效果的原因。教育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蹲下身子,用“同理心”的方式走入他的小世界,沟通起来会更为有效。
对于年纪稍长的孩子,过分亲昵的肢体语言可能就不太合适了——主要是孩子不乐意了。
这时如果肯定孩子,送一个确定的眼神、深沉地拍一下肩膀、微笑着点点头等,都会比语言更加有效果。如果想要教训孩子,就更不能用言语伤害了——长大了,要脸面了。停止不动、皱着眉头、盯他一眼,足以。
一想到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再像小时候这般亲昵,老记就忍不住想要滚出老泪来——不说了,赶紧蹭下孩子熟睡的小脸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