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从儿童到少年,家长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作者:陈一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成长系系主任)

今天我想以讲自己故事的形式,把论点贯穿在这个演讲当中,尝试一下这样的形式,看看是否能更有力量。这个主题,一是源于我自己作为母亲,孩子刚刚举行了少年仪式。二是源于到我这里来咨询的个案,大多是这么大的孩子。且都是到了不上学才来咨询。

从儿童到少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孩子让父母如此揪心?我想,可以先从我自身说起。

我特别喜欢做家长咨询,因为我是深深的体验过作为一个母亲的痛苦,又深深的体验作为一位母亲的幸福。从痛苦走向幸福,到底走了多少路,到底又换了多少种走路的方法,我可以说,不计其数。我忘了,从我的孩子出生,我就陷入了焦虑之中。我看过的育儿书籍不下百本,各种育儿方法,各种育儿理念。可是我发现,我培养的孩子并没有其他孩子优秀。于是,我开始寻找为什么。

第一个寻找到的为什么,是从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老公的原生家庭做比较产生的。我的家庭和我丈夫的家庭都是农村家庭,但虽然都是在农村家庭,“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我的父母也算是读过书的人,父亲是高中毕业,考大学时由于家庭成份,而没有了考试资格,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初中毕业的人。

可是我的公公与婆婆,一个是小学三年级,一个是一天都没有读书。可以说从文化层次来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会教育出怎样不同的孩子呢?我和我弟弟,我觉得我们两个人从上学到现在,都很一般,属于非常普通的一个人。

而我的老公和她的妹妹就一直非常优秀。我老公小学一年级做班长直到他的中专毕业,都是班长,没有一次不是班长,光从这一点来看,就能看出这个人是比较优秀的。而老公的妹妹一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成绩比她哥哥还要优秀。当我在育儿中遇到困惑时,我就实地拿他们作为案例来分析,去寻找答案。

这两个家庭塑造出来的4个孩子,是如此的不一样,我为何要拿自己作为案例分析,而不是用咨询案例,因为我觉得这个大家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可以说,这两类家庭是非常常见的。“有文化”的家庭和“没文化”的家庭,一种有趣的对比,感觉也有点讽刺意味。

虽然我和弟弟也不算很差劲的那种,但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如他们的。而且从懂事的角度,他们七八岁就会自己做饭,洗衣服。我们是成年之后,才干这些事。那么,我就去思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让我们这么不一样。

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难道是每个穷人家的孩子都能早当家吗?显然不是。那么这两个家庭教育有哪些区别,让两个家庭的孩子反而有了一个逆转。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我公婆没有读书,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当他们觉得自己不懂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的去求助孩子,去相信孩子。这种特质是这个家庭教育里成功的因素。这种“弱”是先天的,我们现在在很多育儿理论都在说要示弱,要做出弱的样子。但他们不需要学习,先天的就是这样的。

当我找到这个答案时,我欣喜若狂。我终于找到解药了。于是,我尽量的去修正指责型语言否定型语言,孩子发生变化了。从三年级,我开始真正放手,我发现只要我每天快乐着他的快乐,痛苦着他的痛苦,就可以让他茁壮成长。原来,育儿如此简单。而且做咨询的过程中,这一类的父母基本都能搞定了。因为我经历过她们的痛苦,她们的焦虑,现在又引来放松与幸福。韦老师说,人是第一技术,经验是第二技术,方法是第三技术,我有了第二技术,效果还不错。

可是当孩子到六年级下半学期时,进入了青春期,一切都不可控。孩子玩上了网络游戏。我陷入了无限焦虑当中。我们的对话经常以吼叫结束。我用尽了各种方法,有的时候会略见成效,但很快又归为原位。

尤其是那段时间,找我咨询的,都是玩网络游戏的,我束手无策,因为我自己都没有走出来,就无法帮助到他人。

在儿童期,你给到孩子的,到青春期,孩子都会归还给你。

这是我在那近一年的煎熬中深刻体会。我真正的体会到,如果你没有能力给爱孩子,孩子也不会对你有感恩。无论你付出多少。

但,在很多时候,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春。这一春虽然来的晚,但我真的很庆幸。就在2017年九月,我自己发生了质的变化。我突然开始关注家庭了,我说的这种关注不是指表面的,而是真正的开始爱自己的家了。这种感觉是我前所未有的。我对父母的态度,我对丈夫的态度,我对孩子的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内心真正的升起喜悦之情。妈妈不再是为我做饭的,而是我的母亲。丈夫不是为我做事的,而是我的丈夫。孩子不再是一定考出好成绩的,而是我的孩子。我真正的体验到去爱他人的喜悦之情。

曾经,我以为,我是爱他们的,我对他们也会有付出。可是并没有体验到付出的快乐,只是一种责任。现在,当我变了,我能深切感受到付出是的快乐与喜悦时。一切都在变化。

育儿,一定是一种生命状态。只有你先对世界的态度变了,你才能对孩子的态度改变。你的孩子才会改变。方法,只能短暂有效,不能治根。

曾经,我对孩子说,以后你生了孩子,我是不会帮你带孩子,太痛苦了。可是就在昨天,我还在对他说,我多么希望你回到小时候,能够好好陪伴你成长。曾经我对你只有监督,没有陪伴,我是一个警察,我很累。现在,我成了一个母亲,我很放松,我很幸福。

我还和他说,以后,你有了孩子,一定要让我来帮你带孩子,我会非常享受这种快乐时光,说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天伦之乐。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

我的原生家庭和老公的原生家庭,不同的育儿方式是如何塑造出不同的孩子的。一个真正觉得自己不懂的弱家长,凡事去求助孩子,孩子反而很早独立,成了自己的主人。而懂得多的说教型的父母,孩子反而会成长的很慢。

我公公婆婆的育儿方式让我想到了韦老师说的“人是第一技术”,这种先天的“弱”就是第一技术。是他们本身就有的东西,是不需要学习。他们没有去学习如何尊重孩子,但已经把尊重体现在每时每刻。

我后来学习到的尊重,只是方法。所以,在我儿子青春期的时候又一次爆发。

所以,我又去想,为何我的公公婆婆能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像其他父母指责否定语言的多?后来我又找到了答案。

我公公特别会给我们讲他的父亲是怎么对他的,对他非常严厉,甚至凶恶。他父亲对他的样子,他还历历在目。他说,他再也不会让孩子经历他的经历,他一定不会对孩子像父亲对自己的样子。从这点来说,他记住了作为孩子的感受。

当他记住了作为孩子的感受时,他成为了好父母。

我想这是他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他记住了作为孩子的感受,就能体会孩子的感受,就有能力让自己的爱流向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当孩子感受到了爱,就有了力量,就会为成为自己而努力。

而我在孩子三年级时,所谓的放手,所谓的相信孩子,其实只是方法上的。后来觉得放手的效果还可以,又成了经验上的。最后,在孩子青春期又一次的爆发,是因为人这个技术还没修好,最后露陷了。

其实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遇到好多家长,有的时候觉得好像和孩子关系好了,但某一天突然又归到原处,这种走三步退两步在咨询中经常出现。很多人学了一些方法用到了家庭中,高兴了一段时间后,又陷入失望当中。为何会这样?为何我们学了方法没有用,因为我们作为人的这个技术没有提升。一旦提升,所有的方法都不需要。

当我们真正的去爱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技术。爱就是最好的技术。爱不能学习来的,而是一定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当父母心中生出爱,孩子就自然会好起来。这是一定的。当我们有了这个方向,焦虑值就会下降,因为我们不把改变孩子作为目标,而把改变自己作为目标。改变孩子是不可掌控的,改变自己是可以掌控的。一旦从不能掌控到可以掌控。焦虑值下降了。当焦虑值下降时,爱也会来到。因为爱本身就在那里,只是被焦虑包裹着散发不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爱的能力,每个人本性具足。

最近一些咨询,也是孩子家长较多。都是一些青春期的不上学的孩子,最近接的这个个案,就是因为羞耻感,被老师批评就不上学了,其实她在小学时期,也被批评,但是没有出现不上学的情况,但到了现在这个青春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觉得别人会特别关注他,这就是由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假想观众的概念。

假想观众是自我中心的第一维度,当他被老师批评后,她会觉得别人都会关注她,背后都会议论他。他们会觉得别人关注自己就像自己关注自己一样。因为有了这样的“假想观众,所以就倍感羞耻,而不愿意去上学。有些青春期的孩子也会特别注重仪表,因为他们觉得别人会看着他们。千万不要当众羞辱这些孩子。

自我中心主义的第二个维度是个人神话,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别人都不会经历。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会觉得别人都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就把自己置于孤独之境。这种防御把别人都关在了门外,所以,家长们会觉得孩子根本不愿意跟他们沟通。

这个阶段的孩子抽象思维也提升了,认识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也有了怀疑能力,思维上的突变让他们有了一种膨胀感,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对。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会觉得父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由儿童期对父母的仰望,一下子到了鄙视,父母很不能接受这种感觉。

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开始思考存在与自我的关系,开始建立理想

当我们开始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特征,就不会接受不了孩子的变化,因为这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群体的规律。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一方面要提升爱的能力,一方面要去学习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知识。

自我同一性,思考存在与自我的关系,如果这个时期寻找到价值感,想成为社会有意义的人,就可以影响一生。

在这个阶段,我们作为父母,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提高孩子对自己的责任感,比如,有的父母经常会说,孩子啊,你可要好好学习,要不然你都找不到好工作,你都不能养活自己。再提升一点,也会说,孩子啊,以后我们都要靠你来养,你可要好好学习,到时赚了钱养我们。这是从个体责任到家庭责任,其实这些都满足不了现在的孩子了。因为他们对社会责任感更有兴趣。

我记得有两个男孩的咨询,和他们谈到理想这部分,我和他们说,你好好学习,不是想让你一定考个好大学,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而是你要为这个国家负责担当。你不仅是你自己的,也不仅是家庭的,你也是这个社会的。我到现在,都记得,他们两眼放光的样子,当我现在说到这句话时,我也是感动的。因为我看到人类的需求层次在提升,因为我知道那双两眼放光的孩子心里充满了力量。他们可以不为自己努力,也不为家庭努力,但他们可以为社会努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时如何没有理想,那么中国就没有希望。我们作为父母,不仅仅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孩子,也要让他们成为社会的孩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的心就大了,孩子的心也会大起来。

今天我讲这么多,既是对过去的自己一个告别,也是对作为父母作为心理咨询师,那个未来的自己一次宣誓。

多读点诗词还有意义吗?

从儿童到少年,家长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哪个电视台直播中小学生专题节目

相关文章:

学校要将学习情况告知家长,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说,该怎么面对?

乡村振兴需要哪些专业?

幼儿园入园,体检需要带哪些东西?

外地学生在上海读初中有条件吗?

漯河市宝宝入园体检都有什么项目?

幼儿园环境布置有什么技巧吗?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幼儿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幼儿园小班幼儿沙盘游戏主题名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