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有些效果的,主要是大人要说到做到,且前后一致,时间一长,孩子会明白,你说话是算数的,自会遵守规则,毕竟没有人会和自己过不去(不遵守规则就会失去某些权益)。
怎么看待惩戒孩子?
其实西方一直没有停着提法。可以参考〈勇于管教〉。我们家有一个木勺,是来执行体罚来用的。我们绝对不消手,因为孩子需要把我们的身体联想成爱的工具。孩子可以很这个木勺,但是他们都知道这个木勺的用处,还有什么样的行为,言语,或态度会把木勺先生请出来。规定是事先所定的,所以他们不会被惊讶。请记住这种体罚绝对不克不及在情绪下,而是在高度控制下执行的。要是家长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坚决反对使用体罚,因为家长自己没有自控能力。也记住体罚的前提是爱,执行了以后也是用亲吻与拥抱而收尾的。收尾时需要让孩子知道木勺是要把欠好行为改走的,但是父母是爱孩子的。问孩子什么行为请了木勺先生出来,还有以后能够如何避免把木勺先生请出来。然后抚慰孩子,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你们共同的敌人,你们要一起战败这个敌人。告诉他你永远爱他,用拥抱结束。
教育惩罚有益议论文资料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该拿他怎么办?
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思考,教育是否有惩戒权?惩戒的范围有多大?谁来给惩戒作裁判?一系列问号摆在了面前。健康的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偏失具有完善的预警和惩戒机制,因为成长中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失误,教育环境对学生失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标准的判断与取舍,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但是批评和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因此,惩罚教育自身的原则和作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