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之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李世民《赠萧瑀》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吴承恩•《西游记》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差不多这些。
励志的古诗: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之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李世民《赠萧瑀》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吴承恩•《西游记》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哲理诗: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3.【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