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这在开篇第一句就有所反映:“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2]他在《爱弥尔》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问题,认为教育应顺任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上之策。因为“人一插手就变坏了”。[3]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封建制度严重地压制着人们的天性使人喘不过气,作为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憧憬和向往充分展现人的自然本性的善良、快乐、自由的人的自然状态。他要求“回归自然”。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入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关系、猜疑、倾轧、冲突、贪婪、野蛮的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 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去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互争、嫉妒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不是一个沉溺于单纯遐想的思辩学者,而是重视实际,关心教育实在效果的思想家,它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提倡学生的自由发展和独立观察,注重教学方法的生理心理基础,把实践活动当作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想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 卢梭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正如书中所说“这种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6]用通俗的语言讲即我们的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内在发展不是由人所决定的,事物教育即具体的环境、周围的事物对受教育的影响是部分为我们所决定的,而人为教育即人对人施加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方式是完全由人所控制的,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它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它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 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愿;如果在同一学生身上,这三种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教育的。 首先自然人是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从而与“人所形成的人”是有区别的。自然人作为社会的新人,是大自然培养出来的,但这是不是说,自然人就是要倒退到原始状态的退化之人呢?不是的。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爱弥尔不是一个奔波荒野的野蛮人,他是城市中居住的野蛮人,他懂得怎样在城市中满足他的需要,怎样利用他的居民,怎样何他们一起生活。这也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实质。 其次,不为金钱而工作的崇高的教师是进行社会教育培养的主体。卢梭认为,我们生来就受母亲、父亲、保姆、仆人或家庭教师的熏陶何教育,而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具备优秀品质,不为金钱而工作,不为权利所诱,不为威慑所震。由于教师接触时间比较多,因此容易成为学习和摹仿的对象。所以,值得注意的是接触学生的人,即使是仆人也应当受良好的培养。 另外,就是周围的事物对我们产生的经验,我们把这些传授给学生。当然,除了他人的传授,杂日常生活中,儿童会自己自觉阐释得到经验,这也是教育的很重要的部分。 总之,我们培养的自然人只是一般的平常人,身心健康、发达、全面的人。卢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早熟的果实,长得既不丰富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要按照儿童得天性、身心特点去施教,培养出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健康,道德完善,有良好修养,具有新价值新信念的人。我们可以想象,爱弥尔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自然人,他会漫步于乡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之英华,朝气蓬勃,质朴清新,健达敏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