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定义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教育扶贫看起来是通过教育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实质含义却是以教育为切入口,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使全社会达到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状态。教育扶贫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教育帮助多少贫困人口和某些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更在于通过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在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同时,实现教育扶贫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之后,又对广大教师提出新要来:“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进入了新时代,但是由于地域广阔,部分群众生活在农村,受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部分县乡群众深度贫困。为了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央及各省州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奋斗。教育系统上至部厅级机关、各高等院校,下到各县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响应号召,选派优秀干部职工下沉驻村帮扶,全体教职工分别承担包保帮扶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虽然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然而要真正在此战役中取得胜利,实现如期摘帽目标,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广大教师在扶贫工作中,更要放下架子、担好担子。
首先要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教师虽然承担着建档立卡户的包保帮扶任务,但是由于存在着一定的“贫”“富”悬殊,加上有的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包保户与帮扶责任人有一定的距离,不把这个距离消除,扶贫工作是永远做不好的。怎样才能消除这个距离?作为教师必须放下架子,“零距离”接触群众、“零距离”接触包保户,多与群众、多与包保户交心谈心,多关心包保户的生产生活、多关心包保户的经济发展、多关心包保户的子女入学就读等等,做到“教师心有所系、群众心有所依”,他们便会毫无顾忌与自己谈心,谈自己下一步的打算等,他们便会象与自己的亲人一样,积极领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采纳你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向脱贫致富奔小康迈进。
其次要在“扶贫先扶志”上下功夫。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扶贫帮扶中,广大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他们建立战胜困难、摆脱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同时更要在精神层面进行帮扶,提高他们致富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力,真正把他们的志向树立起来,他们便会
以“志”生“智”,就会在发展经济潮流中,找出奋斗目标,找准主攻方向,他们便会智能生财,走上富裕之路。第三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在做好“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中,别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工作中要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既扶好贫、又教好书。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部署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说:“制定管理标准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明确教育的任务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因此,广大教师认真履行好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教好一名学生、带富一个家庭”,“贫困”这个词便会一去不回。
总之,广大教师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只要处处为民着想,瞄准问题、准确定位、强化攻坚,举起“奋进之笔”,书写教育光辉篇章,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群众就会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会如期实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