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儿童为什么要游戏?

  儿童游戏是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19世纪发展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儿童游戏理论。霍尔提出了“复演说”,他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在重复着人类远古时代祖先们的生活,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人类祖先的本能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引起快感的大小,往往和遗传的时代远近及力量强弱成正比,我们对某一种游戏感兴趣是因为它能接触、复活人类深切的、根本的情绪〔4〕。席勒-斯宾塞则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以使身心达到平衡。彪勒则强调是儿童通过游戏获得机体的满足。格罗斯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本能的准备,即“预演说”。博伊千介克则正好与格罗斯相反,认为游戏则是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适应环境三种欲望所引发的。拉扎鲁斯-帕特端克认为儿童游戏是源于机体的放松需要。   现代游戏理论不仅仅解释游戏为什么而存在,而且也尝试定义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指出游戏行为的前导条件。   1、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重视无意识的研究和进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学思想也与这两个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游戏中也有潜意识的成分,并且儿童在游戏中是本着唯乐原则,即一切以得到机体的快感为主。儿童在游戏中是把游戏的愉快考虑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够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儿童游戏目的是为了在游戏中取利一个主动地位。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由于某种要求控制他人的某种本能引起的,而这种本能不以记忆本身是否愉快为转移的”同时,所有的游戏都受到一种愿望的影响,这种愿望始终支配着他们,那就是快快长成大人,以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作为弗洛伊德的弟子,艾里克森则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他认为儿童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但是其本身未能脱离唯乐原则。   2、认知论   皮亚杰作为其代表人物。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皮亚杰对格罗斯的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他的解释只从机能上加以简单描述,更不能解释象征性游戏和想象性游戏这种高级的游戏。他指出“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他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游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就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以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在他的理论中始终有一个思想,他认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而游戏反过来加强认知活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976)则表明,游戏可直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他们而言,意义与实体是混为一体不可分的,因此,儿童不看到真实的马就不能够了解马的意思。当儿童开始参与想象游戏,使用物品(如棍子)来代替其它物体(如马)时,意义开始与实体分离。此时的替代物(棍子)就像个枢轴,将意义与实体“马”分离开来,这样儿童才能独立于所表征的实体来想象意义。因此,象征游戏对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维果茨基关于游戏的观点是全面的。他认为不仅肯定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的三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他通过最近发展区(ZPD)来区分发展的二个层次:“实际发展”(独立的表现)和“潜在发展”(帮助下的表现)。维果茨基分析指出,游戏是一种自助工具,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往往高于他们的发展水平。游戏甚至可以作为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从而推动进一步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内的潜在发展是一种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儿童需要特殊帮助或支架来把握所能触及的范围内的东西。通常我们将支架看成是来自一个更专业的伙伴如父母、老师、兄姐或同伴的支持。在游戏中,儿童也可以创造他们自己的支架,在诸如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的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Bodrova和Leong,1996)。例如:一个一旦上床睡觉就哭闹不停的孩子可以在社会戏剧游戏中假装上床睡觉而一点也不哭闹。在游戏中,由于儿童控制了游戏框架或想象情景,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形不一样,在游戏情境中儿童可以假装哭泣,但也可以停止哭泣。与其它情形相比,儿童在参与游戏时表现出更集中的注意力、更好的记忆、语言使用和社会合作能力。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就像一个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其它情景中(特别是在学校课堂之类的正式情景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   3、学习论   桑代克是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游戏是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其差别都会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的儿童游戏中。人类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游戏有显著的不同,人类儿童的游戏是用其自身特有的方式进行归纳的演绎。班杜拉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类不断的进行模仿,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他们模仿成人的社会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学会既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又服从游戏团体中的要求。儿童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的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   4、其他理论   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首先,儿童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其次,儿童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依照巴蒂森(1995)的说法,游戏是矛盾的。游戏中所有的活动并不代表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儿童的打闹行为与真实的打闹行为是不相同的。因此,玩这类游戏之前,儿童必须建立一套游戏“框架”或前后关系,让儿童知道将发生的事情是游戏,而不是真的。所以儿童通常是在微笑或大笑的情形下建立这种游戏框架的。如果游戏框架没有建立,其他儿童就会将游戏中的嘲弄、打斗解释成攻击而产生相应的反应。当儿童游戏时,他们必须学会同时在两个水平进行操作:在第一个水平,儿童融入所装扮的角色并着重物体和行动的假装意义;同时,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其他玩伴的真实身份,游戏所用的物体及活动在真实生活里的真实意义。

写一条关于学习的新闻

儿童为什么要游戏?

为什么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如何做家长

哺乳期拍摄的电影?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戏剧的作品?

3到12岁的儿童教育方法

幼儿智力游戏有哪些?

7个幼儿园亲子游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