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爱心”与“思想”。万玮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计谋”。“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老师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以“兵家”为主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孙子兵法》、一部《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本身就说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师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责和非议的把柄。 但万玮的书中并没有显示出这个老师有多少“爱心”,倒是处处显示为“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法家”这是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隐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这篇文章说:“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话,“xx彼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目的,也不是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表现出很必要的担忧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这篇文章确实道出了《班主任兵法》的某些弱点。万玮老师的补充解释是:所有的班主任兵法都是“在爱的前提下”。 不过,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经不容易了。 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家”辅助之。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这也恰恰是万玮老师的虚空、缺失的地方。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比较困难。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一个很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像他这样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太多。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北京的韩军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并《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 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 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但从形式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隐含了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因素。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一是“民主制度”;二是“自我管理”。这两者是相互牵连的。合起来,就成为: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前提的民主制度。 如果说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智慧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那么,学生的“自我管理”可是视为管理智慧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管理智慧,是从“规范管理”走向学生的“自我管理”。用鲁迅的说法,就是“解放孩子”:“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管理智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