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这个现象是很明显的,形成原因大致是两个方面促成的。
~~~~~~~~~~~~~~~~~~~~~~~~~~~~~~~~~~~~~~~~~~~~~~
第一个可以细说的原因,是现代教育、儿童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各层面的发展上,都是西方、欧美领先的,因此几乎所有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进经验、创新探索也都是他们去搞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成果角度,这些正反实验做的最多、积累经验最丰富的人们创作的作品更成功、更容易被接受也是最正常的结果。
比如,同样是儿童心理方面,三字经虽然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但具体到1岁前、3岁前、学龄前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教育要点等细节上,你能找到的肯定都是外国人的经验和积累。
同样,在专业积累之上衍生出的儿童文学等儿童读物,当然也是按照三字经来写的、不如按照3岁前儿童需求来写并只给3岁前孩子看的更容易被孩子喜欢。
~~~~~~~~~~~~~~~~~~~~~~~~~~~~~~~~~~~~~~~~~~~~~~~~~~
另一个原因,是本土儿童文学创作的长期大环境决定的。
这方面不宜说的太细,只说大环境对创造的影响即可明了——你挑选的那两套书,本质都是鼓励造反/革命的,这是那个年代创作上唯一可以发挥才智的方向,其他题材就不会有了;同样道理,当造反/革命不是主旋律时,大闹天宫那样的经典也就不会再有被允许的创造条件了。
而其实呢,俗话说“少不看西游”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学习社会规则、学会如何做人,要远比追求如何造反对其人生幸福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说,你选的那两套书虽然是国产儿童文学的经典,但恰恰是不应该作为主要读物来给孩子的。
~~~~~~~~~~~~~~~~~~~~~~~~~~~~~~~~~~~~~~~~~~~~
要想有我们特色又孩子爱读的本土好作品,还是要会归到两个创作条件的形成上。
首先是百花齐放的宽松创作环境,其次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正确三观基础。
当然,总的趋势上,这两个方面都是在不断改进和进步的。
所以,让中国孩子能读到更多喜欢的中国内容的读物,希望在明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