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些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271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0%,他们的SCL一一90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突出。
然而,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在人际关系(F=4.239,P<.05>和自信心(F=巧.988,P<.01>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人际关系显著地好于单亲(P<.05>及双亲(P<.05>都外出打工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P<.0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赣南师范学院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12%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有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表现在: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另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李揽月的一项历时5年的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而城市儿童的检出率只有8.1%。据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
还有研究者认为,大部分农村“留守”学生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当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情感脆弱。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任性、冷漠、自卑、胆怯和自我封闭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其一、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周宗奎等的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调查同时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臻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恶。他们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欺骗。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成出现了问题,成为道德有问题的“问题儿童”。黄应圣等人对某镇的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346人,占总数的40.8%。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扰。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择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手。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突出地表现在小偷小摸,欺骗撒谎。"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拉帮结派、赌博、打架斗殴,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其三、妒嫉、憎恨、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其四、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普遍反映,生活上的艰难和不便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真正的困难来自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心里头有话没处诉说,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和委屈的时候,哪怕在父母面前哭一场也会轻松些。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其五、性格孤僻不合群。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闭,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其六、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