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首先,针对教师跟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这一方面,过去的课堂,都是以教师作为中心的。
没错,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1)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中心,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应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回答问题,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而不是因为回答错误就严厉批评;还有就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更多的融入课堂中。
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教学形式上入手。
(2)教会学生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那么针对这种局面,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改善呢?只有让学生能充分的发挥主动性,从被动接受达到主动学习。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活动的教学观。重视学生主体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真正能够自主、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小组探讨,自由辩论,合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采取一味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应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比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再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在新课标教学中,主张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告诉给学生,单纯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他们的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小实验,而此时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所以说,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3)重知识的同时更重过程
除了教学中师生的地位以及教师的教学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教学评价的方面进行改善,以往都是“以分数论英雄”。传统的评价观是僵化的,即只用结果来评价学生;传统的评价观也是单一的,即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念。
首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看到每一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变化,而不能用一次考试成绩看“死”差生,认为其“朽木不可雕也”;其次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特别要用“多元智力理论”看问题,要看到学生不同的智力构成、不同的个性差异,从而用全面的而不是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尤其不能用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到“重结论的同事更重过程”。
(4)关注人
最后一点,我们可以从教学中心出发,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比如,如,当小学生在数学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时,欢呼雀跃的情境,体现了小学生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世界。,这时候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是一种违反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的表现而进行批评,反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由以往的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
以上四点就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记忆:“学、习、过、人”。针对这部分内容,考试里面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跟材料分析题,也是以往考试的重点,需要大家对这部分知识多做准备。一般来说,选择题都是给大家一个实例,让大家判断案例中的教师的做法具有哪些新课改下教师观的教学理念;材料分析题则需要大家根据材料提供的案例,应用这部分知识进行分析,一般都是让大家以教育观的角度对材料中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