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领域和方向,既然孩子能听懂,对某个领域有兴趣,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接触。比如身边有一些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能够听懂艺术院校高校老师讲的“艺术史”的课程,也是相同的道理。只不过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是:五年级的孩子、复旦大学这些被串联在一起的关键词,而这种学习的状态是超出了很多孩子的能力和接受的范围,才会大家广泛的关注。
而事实上,我所知的在北京,很多小学生(中高年级,从三四年级的孩子开始),老师会推荐一些名校(大学,海外大学)的公开课,让孩子在周六日或者寒暑假在家看、学,而很多孩子(基础较好的孩子)也都能理解和接受,所以不要用常规的思维去限制孩子,去要求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站在家长的角度,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个领域有兴趣和特长,家长也一定会引以为傲,也一定会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去接触、去了解、去研究和发现,但是基础的前提是在保证孩子在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成绩能拿高分的前提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如何激活孩子的“小宇宙”需要家长下功夫,需要家长带着孩子不断的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将思维限制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当然成绩也很重要)。如果有更多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发掘自己的兴趣方向,能够和一些大师进行深度的沟通,这才是成长最幸福的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