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社会影响
三. 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自然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研究方法。
2.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经常与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3. 历史法:历史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法是以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教育科学,主要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
4. 实验法:实验法是实验者按照实验目的合理的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5. 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一. 分科课程:
又称为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二. 综合课程:
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最先提出。
三. 活动课程: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活动为中心组质的课程。代表:杜威
四. 必修课程:
按照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五. 选修课程
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六. 国家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七. 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八. 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
九. 显性课程
公开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计划性。
十. 隐形课程
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一.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 应注意的问题
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的传授相结合。
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归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形成的基础
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二. 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加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4. 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