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0至14岁儿童交通事故年龄段分布:
数据:
涉及学龄前儿童(0-5岁)发生交通事故占涉及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42.86%;
而其中涉及3岁年龄段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起数最高,占涉及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11.61%,仅随其后的是4岁年龄段,占涉及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10.71%。
涉及小学生(6-11岁)发生交通事故占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45.55%;
而其中涉及6岁和8岁年龄段发生的交通事故较高,分别占涉及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8.04%。
涉及中学生(12-14)发生交通事故占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22.32%。而其中涉及14岁年龄段发生的交通事故较高,占涉及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10.71%,仅随其后的是12岁年龄段,占涉及儿童发生交通事故总数的8.04%。
【分析】
从数据显示涉及0至14岁儿童交通事故中,3岁、6岁、12岁这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发生事故都比较高,这三个年龄段基本上都是刚上幼儿园小班、小学和初中一年级的儿童,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出现不适应,包括上放学的交通模式和道路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长和儿童自身对变化的交通出行模式都存在不适应。
而涉及14岁年龄段儿童交通事故较高的原因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开始骑车上学,甚至骑电动自行车上学,安全意识不强,驾驶技能不强,也是导致这个年龄段事故多发的原因。
交警提醒:家长要提醒熟悉变化的交通出行模式和环境,加强对自己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合理规划好送孩子上学的时间,留有充足的时间,避开因为时间紧张,造成观察疏忽,争道抢行,违法停车,给自己和孩子埋下安全的隐患。
近7成事故发生在早中晚三时段
从交通事故发生时间上来看,早上(6时-8时)、午间(11时-14时)、傍晚(16时-18时)发生涉及儿童交通事故起数占儿童交通事故起数的近7成。
分析:这三个时段主要就是学生在校外的高峰时间段,路面上儿童人数量增多,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车辆也明显增多,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 对于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上放学的儿童而言,脱离了学校和家长的束缚,好动的天性得到释放,三三两两的在一起时喜欢追打哄闹,加上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道路上追逐嬉戏打闹、闯红灯、逆向骑自行车,甚至未到12周岁骑行自行车、未到16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骑车带人,这些行为都会导致自身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
交警提醒: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出行,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原因】
通过交通事故的分析,发现儿童交通事故多发的四个主要原因:
原因一: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技能,孩子家长监管不力。
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意识不到潜在的危险,往往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天桥等过街设施,而是在马路中穿行;在街道、马路上追赶打闹,突然冲上马路或机动车道;过马路时看到车辆多容易慌张,来不及躲避来车等,这些行为都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典型案例:2014年11月4日下午16时30分,六合马鞍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放学后,和往常一样被奶奶接上公交车回家,当公交车由北向南行驶到六马线七里村路段时,王某和奶奶下了车,准备穿过马路回家。当公交车驶离后,刚刚走下公交车的小学生王某,独自朝马路对面跑了过去,就在此时,一辆轿车由南向北急驶而来,当轿车司机发现马路上的小孩后,赶忙右打方向避让。不知是轿车速度快,还是小学生看到急驶轿车后紧张惊慌,避让中,过马路的小学生王某还是被轿车撞飞3米多远。马路对面的王某奶奶看到孙子被撞飞后,哭喊着孙子的小名字跑了过来,看到倒在地上孙子一动不动,奶奶当时就吓晕了。不一会,110警车赶到,民警和轿车司机一同将昏迷的小学生王某抬上警车,送往六合人民医院抢救。
分析:少年儿童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使他们成为最易受到交通伤害的人群。小学生和学龄前孩子的身材都比较矮小,他们的视野都不能越过小轿车、长凳或灌木,而他们也很难被司机观察到。孩子通常对声音的来源很难判断准确,他们总会在发现声音来源之前东张西望好几次。
交警提醒:无论是驾驶员还是过马路的行人都要随时注意路面的情况,抱侥幸心理只会酿成大祸,尤其是带儿童出行的家长在过马路时更应该多观察路面情况,并管住自己的孩子不要乱跑,并且应该多教育孩子如何安全过街。小学生在道路上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同学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时。广大家长和学校老师要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教育孩子们遵守交通信号,横过道路要走斑马线、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过街设施,切勿翻越隔离护栏;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时要左右观望,确认安全后通过,千万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跑。对广大农村地区儿童,特别是公路沿线学校、村庄的儿童,要教育他们不要在公路上玩耍、嬉戏和打闹,以免发生交通意外。
对于驾驶人一定要牢记,儿童活泼好动的行为特点,驾车时对儿童突然跑出或改变行走轨迹要有充分的预见性,要注意和遵守交通标志,特别是前方有学校、村庄等指示标志时,一定要减速慢行,以便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判断和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导致儿童交通事故伤害。
原因二:致命盲区导致孩子被碾压
新闻报道的各种汽车碾压儿童的事故让人触目惊心,其中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是汽车在行车过程中存在一个视觉盲区,驾驶员因受地形、建筑物、车辆及环境的影响,视线受到限制,再加上儿童身形较小,不容易被发现,最终酿成大祸。
典型案例:2014年6月,玄武大道一家物流仓储的院内发生了一起学龄前儿童蹲在院内玩耍,被一辆货车碾压致死的交通事故。事发地点虽然在院内,但由于是物流公司,车辆进出比较频繁,小孩独自一人蹲在地上玩耍,加上天色较晚,货车驾驶人没有观察到小孩,在起步过程中肇事,事发后也不知情继续驶离现场,后经多日侦查才破了案。
分析:在开车进出小区、医院、单位等公共场所时,一定要观察好周围的情况,因为这类公共场所的门口经常是车辆、非机动车和行人混杂的地方,如果不注意会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同时家长一定不能让儿童离开自己的视线,因为他们没有辨别危险的能力,只要发生事故,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交警提醒:怎么规避这些“儿童盲区”导致的意外事故
1、上车前绕车一圈观察周边先绕车观察一圈。除了可以避免有小孩隐藏于车后之外,还可以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例如有人恶意报复给你遮挡车牌。
2、特别是大型车辆在开动前驾驶人要多探头到窗外观察,不要只依赖后视镜来观察周边环境,这样能尽量减小盲区的范围。
3、小区内、行人密集区要特别小心在驾车经过一些特别容易出现意外,或者儿童非常集中的区域例如小区内、超市停车场等,要提高警惕控制车速以便随时作出反应。
原因三:“车时代”儿童乘车安全隐患增多
提醒一:不能让儿童乘坐副驾驶位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坐在旁边能够方便自己随时照顾,但他们却忽视了孩子身边的潜在危险:万一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副驾驶位上的孩子很容易便会撞上内饰部件致伤致死;即使是系上安全带,小孩也会被安全带勒伤或无法固定,而弹出的安全气囊对于稚嫩的儿童来说堪称“致命一击”。
正确做法:年龄在12岁以下或身材瘦小的儿童乘车时,家长一定要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将儿童固定在车辆后排座椅上,以保证乘车儿童的安全。
提醒二:儿童乘车时必须开启儿童安全锁
现在的小孩都很聪明,知道拉动门把手就能开车门,但他们却不懂车辆行驶时开门是相当危险的。
正确做法:现在的汽车,基本上都在后车门上配备了儿童安全锁,以防儿童乘车时误开车门。当小孩坐在车辆后排时,家长一定要开启车辆的儿童安全锁,确保后车门不能从车内开启,避免小孩误操作而导致意外发生。
提醒三:家长乘车时不能怀抱儿童
许多家长对儿童乘车安全存在误区,认为抱着孩子才是最安全的,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受到孩子行为的影响,驾驶员开车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分散。其次,儿童头部还没完全发育,万一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根据世界权威汽车碰撞机构的数据,汽车时速在50公里时发生碰撞,一名体重10公斤的小孩瞬间会产生300公斤左右的冲击力。这种情况下,一般没有人能抱住孩子。此外,成人的安全带对孩子没有很好的束缚,小孩会往下滑。发生事故时,安全带卡在孩子的脖子部位。
典型案例:
2015年4月6日下午,溧马高速马鞍山方向226公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发生时,一位母亲抱着仅三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副驾驶座上,当路滑翻车后,车内5名成年乘客只受到轻伤,而母亲怀里的婴儿却颅内出血,幸好处理事故的南京交警高速十一大队民警将孩子从马鞍山及时送至儿童医院,这才保住了孩子的生命。
交警提醒,儿童乘车最安全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儿童座椅,正确固定在后排座椅上。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当车体遭受突然撞击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使得婴儿车祸伤亡率降低70%以上;1到4岁儿童的死亡率能降低54%以上;4到7岁的儿童的死亡率也降低59%以上,但目前我国儿童安全座椅的普及率只有一成左右。可见,家长抱着小孩乘车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与其出事后悔恨终生,不如提前预防意外发生。还是像上文提到的那样,未满12岁或身材瘦小的儿童乘车时,家长一定要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将儿童固定在车辆后排座椅上,以保证乘车儿童的安全。
提醒四:家长不能在机动车道停车让儿童下车,要在儿童开门下车前做到有效提醒。
现在大多数车辆为使车门不至于一下子开启到最大,车门行程分两段设计:当门开到1/3左右时可固定,但若未开到固定位置,车门可能回弹。学龄前儿童力气小,开启车门时如果推不到位,车门就会自动回弹,这样很有可能夹伤他们的手指。此外,急着下车的孩子不会注意开门一侧的行人或自行车,下车后容易被碰撞,特别是将汽车停在机动车道上这样的危险更高。
典型案例:2015年5月25日上午7点,在瑞金路一所中学门口,一辆私家车送小孩上学,车辆停在中间机动车道上后车门就突然打开,小孩下车前没有对路面情况进行观察,下车后径直小跑向路边,其右侧车道内此时仍有机动车通行,幸亏右侧车辆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采取紧急制动,小孩跑动中撞到停止的车辆后趴在引擎盖上,所幸无碍,否则将酿成严重的后果。
交警提醒:学龄前儿童乘车时,最好由家长亲自下车给孩子开车门、关车门。家长应将机动车停至安全合法停车地点,在儿童下车前必须进行提醒,注意观察后方车辆,下车后要仔细观察路面情况,不能猛跑。
原因四:儿童骑车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如今,许多孩子从小就已经学会骑车,但由于儿童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还不够,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置,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特别是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快速增长,儿童骑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也呈现上升势头。
典型案例:2014年7月13日上午,秦淮区仓巷与建邺路路口,一名男孩骑电动车反道高速行驶,迎头将正常骑电动车的市民蔡女士撞倒,蔡女士当即受伤爬不起来,其腿部被撞骨折。交警赶到后发现,肇事男孩竟然是一名14岁初一男孩。
交警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不要让不满12岁的儿童骑车上路,不要让未满16周岁孩子骑电动自行车上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而眼下,因家长、社会不重视,导致未满16周岁孩子,骑电动自行车上路现象不少,成为了安全隐患,交警表示,家长要意识到未成年人骑电动车的危害性,不要给未满16岁的孩子购买电动车,从源头杜绝学生骑电动车违法行为的发生。
新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儿童交通事故的新群体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近年来在交通事故发案上呈现出一个新的群体,这些问题的产生 一是他们对小孩的照料不足,很多外来务工夫妻双方都在打工,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造成小孩常是独自在路边、小巷中、空地上等自行玩耍,这无疑加大了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二是他们整体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对一些交通法规或交通常识如行人靠车道右侧行走、可怕的内轮差等认识不足或缺乏了解,小孩也就跟着缺少这方面的安全教育等。而这一群体事故多发时间在寒暑最多,很多孩子利用放假时间从老家来到父母务工的城市,而父母因工作忙碌并没有时间多看护,所以这一时期事故增多发态势。
案例:2013年2月24日晚上10点,一名13岁儿童从外地来宁与父母团聚,由于从家乡刚来数日,对交通信号灯以及城市里复杂的交通环境不熟悉,通过中山东路上一个路口时,既没有观察信号灯,也没有对左侧来车进行观察,低头猛跑,结果被一辆疾驰而来的车辆在避让中撞倒,导致这名儿童死亡。
交警提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交通安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爱护。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也不能忽视其子女的交通安全,在务工的同时,要针对未成年儿童加强看护,让他们了解熟悉交通信号和常见的标志标线。
南京交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十分重视,一方面组织警力深入幼儿园和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实施“六位一体”护学模式,开展校园门前“爱心牵手”护学,加强对幼儿园、小学门前交通秩序的管理,处理查处机动车违停、违鸣、闯信号等交通违法行为,保障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安全有序。
与些同时,交管部门还不断建立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在南京柠卡儿童职业体验城设立了交警体验中队,在鼓楼区龙江小学设立了鼓楼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在玄武区南京师范附属小学设立了玄武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更多的少年儿童通过参观体验,提升了交通安全意识、文明出行意识,增强了参与交通的自我保护能力。
去年12月份南京车管所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揭牌以来,已经近2000名少年儿童参观了交通安全基地,通过观看3D动画、体感游戏、交通安全知识抢答、模拟骑车等项目,体验互动式交通安全教育模式,受到了家长、学校老师、同学们的欢迎。
最后,南京交管部门再次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儿童交通安全更多的重视和关心,让我们从每个路口,每个校门口,每一次出行,每一件安全产品做起,想方设法,各尽所能,为了孩子,多做一点做好一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南京交管部门一同携手保护好儿童的健康成长,保护好我们国家的未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