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如何培养智障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摘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从学生和自己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榜样作用充分运用技巧对智障儿童在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生活自理、卫生饮食等各方面进行行为干预,并取得家长的配合,促进学生各方面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促进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生活适应 良好生活习惯 行为干预
  俗话说“好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基石”。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在生活体验中,孩子对“诚实”、“礼貌”、“守纪”、“爱”“善良”等概念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于孩子良好品质和是非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有句古话“一叶知秋”,指的就是由品行看人,还有一句“三岁看大”也是这个道理。而在这一养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助推器”。
  教育需要有路子,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行为干预”,也叫“行为矫治法”,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他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习惯来自于生活实践,我们的教育同样也要依据于孩子的生活实践。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应立即给予引导教育,这样不良习惯被我们消灭于萌芽之中,否则,习惯形成的慢,改正也慢。
  一、 文明的日常活动习惯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掌握日常礼仪(如问候),在教学楼内如何走路,如何开关门,室外如何规范游戏,校外如何注意安全等。使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同时教育孩子要和谐与人相处,对伙伴要团结,有爱心,使他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 规范的自理习惯
  在这里教师必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己穿衣、洗漱、卫生、劳动等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良好的作息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游戏,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按时睡眠等。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卫生、节约等。
  三、 良好的学习习惯
  专注是学习的首要前提,教师必须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时运用技巧,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围着你转,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你的需要教变成学生的需要学。
  第一、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有何专长,有哪些习惯等等,这样可以保证你在教育时更好的依靠主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思维的人,是和我们平等的,不是小猴,给点吃的就翻跟头,他们是有主见、有自尊的。他们认识是较浅显的,很多都只是屈从于表面现象,再加上在家里无拘束,出现问题很正常(如说脏话,乱跑、不规范的亲近方法等)。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正带正,教师应因势利导。
  第二、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主导者,而孩子是主体,你教育的成果要由孩子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执法者”,你是孩子的导师和合作伙伴(如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都是教师“导”的结果)。
  我们的第一作用是榜样作用,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习惯,言行一致。同时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生感到你很棒,让学生崇拜你。这种威信树立不是武断打压,而是来自于生活自然形成(如帮孩子完成一些工作—彩绘—制作等)(再如学生活动时多给孩学生一些知识或方法)。
  最后需要注意自己的调节作用,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学长,带领者,让学生随着你的节奏走(如对时间的安排---对活动内容的安排等)。
  第三、正确看待孩子的习惯。对于好的习惯,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要有鼓励和奖励,(一定要奖惩分明)对于不良习惯教师不要遇到问题一棒子打死,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有的上升到品质问题,没有必要,孩子的习惯养成有自身的道理,是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慢慢自然形成的,有些习惯到一定年龄或由外部因素自然消失(如画墙问题、丢玩具问题),有些习惯需要教师培养孩子理性思维,结合孩子生活实践,让他体验到好习惯的快乐(如阅读习惯---给学习带来便利----更深一层可以培养孩子的品行)。所以教师应与孩子一起合作,帮助他克服不良习惯,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是有可塑性的,所谓“动气不如动心”。(比如孩子上网打游戏,不要认为打游戏都是坏事,益智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心智、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现在已有针对智障孩子专门的训练游戏)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下面几点
  第四、教师要为孩子营造好的环境。
  1、教学环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威力巨大,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影响至深,生活即是教育,所以学校应该积极为智障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教职员工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学生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教师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可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2、创设外部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也要全面,如纪律教育、规范教育学习教育自理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等等。带孩子出去时,也要时时注意依据学校的教育内容给予指导,走路、游戏、购物等等,时时提醒孩子要注意集中、稳重、有礼貌、遵守交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
  同时我们也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孩子辨别是非,结合自身实践,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教育孩子,“带领”孩子养成好习惯。如推人、乱扔东西等。
  第五、教师需要的几个学会。
  1、学会关注。关注学生你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任何一项活动中,当执教师决不可漠视不管,小孩子都是贪玩的,极易产生其他行为,在关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这些优点很可能成为日后的鼓励资本。
  2、学会倾听。智障孩子总喜欢在你身边唠唠叨叨,你要耐心倾听,在倾听中了解情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即时引导。对于没有主动向你倾述的,你要主动去问,调动孩子的思维和情绪(特别是在群体活动中,如游戏、表演等)。
  3、学会学习。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整个社会变成了学习型社会,教师同样不能例外,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过去讲“教师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教师恨不得给自己接一个自来水管子,我们教师需要给自己充电学习各方面知识,包括心理学及教育方法,特别是为孩子培养规范行为、良好习惯和良好品质的。
  第六、教师要给孩子几颗心
  1、爱心、同情心和感恩的心:首先就事培养孩子有这几颗心,在引导孩子献出这些心,当孩子现出爱心后应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之后,让孩子知道,关爱别人和被人关爱一样幸福,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对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上进心和信心: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尽管他们的进步很小、很慢,教学中我发现,对他们的帮助和鼓励,可以使他们做事会特别专注,而且特别努力,这对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七、取得家长的配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也是智障儿童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学校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依据孩子的生活适应性来进行的,如礼仪教育、自理教育饮食卫生、作息习惯、安全教育等,但这些教育在学校的生活实践训练较少,而学生习惯的养成恰恰来自于生活实践,所以学校教育完成后,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在生活中进行训练,进行矫正,促进真正的适应性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养成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时时监管,即时引导,孩子的好习惯就出自你的手里。

如何教会9岁弱智儿童恢复智力?

如何培养智障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在家附近幼儿园上了半年了,换幼儿园对吗?

相关文章:

如何让孩子的英语学习好?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怎么对学英语产生兴趣呢?

怎样培养宝宝学英语的兴趣

怎么能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呢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