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纯粹是一个管理学上的问题。
管理学认为在一个组织当中,如果过分突出个人就会抹杀组织再生力,而组织再生力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拔擢人才的过程管理。
曹操在许都建立根据地时,就广纳人员,提出“唯才是举”,把才能放在首位,道德放在第二,对敌方的归降人员和曾经叛变过的人员都进行了妥善安排,张绣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曹操核心智囊团最多达到128人,长坂坡时被赵云所杀的武将就有54人之多。曹操的接班人后来一直都很好地贯彻这种深得中庸之道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因此,终三国时代,曹魏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远非蜀吴可比,可谓占尽“天时”和“人和”。
孙权得到父兄留下的一大片基业和大批人才,又占据着江东和荆州这两个中国文化最为昌盛、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世族名门众多,人才豪杰辈出,足可恃其与曹魏分庭抗礼,可惜孙吴政权从不主动北进,最后由于政治腐败而孤立无援,坐吃山空。
但还是可谓占据“地利”。
与魏吴比,蜀国偏居西南谷地,地理上与中原隔绝,导致人员流动、文化交流都不便;诸葛亮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不懂得分权管理的要诀,选择接班人时也过分强调“明星”,结果不仅自己过分操劳,而且没有背景的人才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在后来的北伐中,武将都是当年追随刘备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唯一的新鲜血液姜维和夏侯霸都是来自于曹魏,可见蜀汉在人才管理上的失误导致恶性循环、青黄不接。
诸葛亮长于政治、善于练兵,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管理的国家围绕着自己运转,自己很优秀,手下却很平庸,这就好象大树枝叶茂盛却根须枯萎一样,结果他死后,树也就慢慢枯死了。
蜀中不是没有大将,而是很多,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
蜀国不是无大将,是无伯乐,诸葛亮长期在要位,目中无人,压制有才华蜀人,事事自己处理,浪费许多宝贵机会,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刘备死后,实际蜀国已大势已去,有本事的人谁还跟他。就是有几个诸葛亮也难救蜀国。
重视的不过无论学术还是生产比不上中原江南取西蜀不是长久之计要不为何在敌我实力悬殊还冒兵法大忌七出祁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