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粗说几句。
对古典文学有所涉猎的读者会发现,文学史上一些才女,大多有着坎坷的情感经历。不唯题目所说的谢道韫、李清照、张爱玲如此,还有卓文君、蔡文姬、鱼玄机、朱淑真、唐婉、柳如是一干人等,多少都有这点意思。不仅情路不顺,还常常年寿不永。按照德福相配的原理,这似乎印证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纲常礼训。
“为什么有才情的女子大多情路坎坷?”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我们之所以知道她们情路坎坷,除了文人笔下的掌故材料外,主要源于这些才女们的文字。在女子奉行三从四德的古代社会里,女性的情感并不那么引人眼球、受人关注,故而能够留下作品的才女们的感情经历,格外显得坎坷。所以,问题不在于“才女偏遭情伤”,而是古代女子大多如此。多数时候,她们甚至没有拥有感情的机会,即便冒出一点半点儿,也在礼教纲常的压迫下变得麻木,甚至消弭了。
而才女与一般女子最大的不同,便是因为读书多而“乱了心性”(觉醒),进而不那么容易麻木,对情感的需求和品位也会提高。虽然,古代的大户人家也有重视培养女性文化水平的例子,我们书中读到的那些佳人小姐,公主媚娘,也大都通点诗词歌赋。但是,从大环境来讲,不过是件锦上添花的事儿。
在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主导的古代婚姻下,女子的情感诉求几乎被无视。是以启蒙程度越大,需求愈高,现实中碰壁就越多。《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对此就很通透,还劝说林黛玉不要去看那些令人意乱情迷的闲书。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是,古代舞文弄墨的女子并不都是大家闺秀,还有一批出自烟花柳巷、在流水线上培养出来的女子。这些女子从进入烟花之地开始,就按照琴棋书画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培养,说她们是才女完全没有问题。著名的“秦淮八艳”,董小宛、李香君、柳如是之流,不就是如此么。
这类才女本就是作为附庸——取悦男人,具体说是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地位的男人而存在的。这一事实,决定了才女们命运的悲剧色彩——她们不仅要千方百计令男人对其情意不移,更要面对年华老去、容颜不再带来的自信力焦虑。她们唯一有未来的出路,无非是被某个中意她的男人赎了身,琴瑟终老;即便被赎身,多数时候也只能做妾,而妾的身份更是充满悲剧色彩。杜十娘的故事,《白门新柳记》《板桥杂记》中的“传主”,哪怕是沈三白笔下“为有力者夺去”的憨园等女子,莫不如此。
上面胡言乱语,或许只是一些大而无当的话。诚然,每位才女都有自己特别的感情经历,不可以一言以蔽之。但不幸的才女虽然各有各的不幸,悲剧性的命运却总是相似的。
相比起来,近代以来的才女们,命运比古代的才女要好得多,至少在她们自己看来,多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的那些事儿,恐怕不是一句“才女偏遭情伤”能解释得了的。
记得有人对现代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象耿耿于怀,每每搬出“九斤老太”的姿态,说些“人心不古”、“以前的婚姻更稳定”之类的话,可谓顶着皇汉帽子,而心怀觊觎的双标汉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