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字文姫,后汉著名文人蔡邕之女,约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匈奴左贤王部下虏获居留匈奴境内十二年,约在建安十二或十三年(公元2o7一208)年,由曹操将她赎回,葵文姫重返中原故土,百感交集,自伤身世写成了这一长篇抒情诗,传世的还有同样主题的《悲愤》二诗,但朱熹和苏轼认为远远不及《胡笳十八拍的艺术成就,唐代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茄声》诗中有云"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全诗描写他深受此曲感动,可见《胡茄十八拍》在唐宋两代都曾为人重视,并为民间艺人传唱。
《胡笳十八拍》在《乐府诗集》中独具一种风格。郭沫若誉为"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巜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蔡文姬很好地继承楚辞的传统,并吸收了汉末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及乐府民歌的优点,形成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全诗分十八拍,每拍成一章节,葵文姬将她悲惨的遭遇,沉痛的感情,深刻而细致地表现出來,使全诗哀婉动人,她倾诉了种种苦难和愤怒,有時是凄惶伤感,有時是激越难平,她对乡邦自有深沉的眷恋,可是一旦要离开居住已经十二年的塞外,抛别亲生的二子,又有难言之痛象下面的诗句,呼天抢地,捶胸泣血,表现悲楚的心情,极其强烈,"如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溧流?如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负天兮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其他各拍,也和这一节不相上下,全篇气势贯注,完正统一,这在我國古典抒情诗中,是辉耀异彩的有数杰作。
蔡文姬悲愤诗在,古诗源里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