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多阅读各种版本的初级经济学原理的书,因为它们都是经济学原理,但这些书都是各个时期显赫的经济学的作品,经济学是一个发展着的学问,不同时期的经济学有不同的理论筐架和理论组织模式,只有深刻了解这些经济学理论发展脉路并分析他们的不同和继承关系,才能真正掌握经济学的理论。
另外还要掌握科学的经济学实证研究和解释社会现实的方法,并运用进行独立思考和解释研究。
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一、《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
1.稀缺资源——选择与竞争。
2.选择——理性人假设——收益-成本=利,假设人们选择“利”最大的方案。
“收益”与“成本”都是人们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不一定正确——如果把这种不确定性用“风险”的概念处理,则将引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金融学;如果把这种不确定性用“信息费用”的概念处理,即:认为“不确定性”等价于“不掌握相应足够的信息”,那么,就可以把问题处理成为“获取相应的信息所花费的代价”太大以致人们不愿意去获取这个信息——即信息成本很大以致信息成为不确定,这样,就将把问题转化为交易费用经济学(这方面的研究文献通常构成“新制度经济学”的一部分)。
3.竞争——竞争必然要决出胜负(这个理念在微观经济学里必须讲清楚)。由此进一步引出的东西,如:胜负准则、游戏规则、裁判,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微观经济学里是它们是被作为外生变量处理);竞争可以划分为市场竞争与非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取决于成本——成本低者胜,这是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
4.交易是人们追求“利”的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当分工生产,然后交易,比自给自足所获得的利要大时,人们选择分工生产然后交易。
5.交易的买卖双方中,买方的行为被描述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被称为需求定理。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者行为理论目的是想从消费者的行为出发推导出需求曲线,但由于理论上存在“吉芬物品”的难题,逻辑上推不出需求曲线必然向下倾斜,因此,需求曲线向下倾斜通常被处理为是一个公理。
6.交易的买卖双方中,卖方的行为被描述为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被称为供给定理,通常首先分析厂商行为(由利润最大化假设出发)、然后经由竞争市场模型,推出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
7.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与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组成“需求-供给模型”,这个模型把影响“获取稀缺资源的代价”的众多因素归结为两大类: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获取稀缺资源的代价有时候表现为价格,有时候表现为其他的形式。价格信息容易被别人获取——即获取信息费用的成本比较低,因此,让获取稀缺资源的代价表现为价格,对人们的正确选择是有利的。相反,让它表现为其他的形式,会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对人们的正确选择是不利的。
8.“需求-供给模型”是经济学的核心,它是推导其他理论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也有许多的直接应用(例如:分析价格管制的效应、解释与弹性有关的一些现象,如农产品大丰收但农民收入下降)。
9.以“需求-供给模型”为基础的消费者剩余理论,可以用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如:垄断的福利损失效应、税收的福利效应、对外贸易的关税效应),也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现象(如:价格歧视现象)。
10.市场交易的一个前提是权利的清晰界定。因此,如果权力界定不清晰,某种权利属于谁,不是很清楚,则无法交易,会产生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权利(产权)界定不清晰而导致的。针对“外部性”问题,有各种解决的思路,其中,以庇古的思路(税收)和科斯的思路(产权界定,市场自由交易)最为典型。
11另外一个制约因素也会导致市场交易的困难,即“非排他性”问题。这就引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概念和一系列相关问题。
12.完全的垄断是指独家。完全的买方垄断是指只有一个买家。完全的卖方垄断是指只有一家卖者。完全的垄断几乎不存在,因此,现实中的所谓垄断者通常只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的行为主体。
一些垄断是天生的,但大部分垄断是竞争的结果。垄断者不一定能够获取垄断利润。大部分垄断一文不值。行政垄断是非市场竞争的结果,其他大部分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垄断者如果不获得垄断利润,长期内是不能维持的。因此,能长期某种程度的垄断地位(一定的垄断势力)的人必然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润(超额利润)。
传统的教科书认为垄断者会产生效率损失,但这个结果的验证比较困难。至于垄断利润是否公平合理,那是经济学之外的话题。
13.与垄断者的行为有关的一些现象,如价格歧视,可以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加以解释的。
14.竞争的行为多种多样(如捆绑销售),某种竞争行为是否公平合理,经济学的发言权不多,但经济学可以解释这些行为(推测这些行为)。
15.供给者要提供某种物品,需要生产(购买)它。要生产(购买)它,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中有一些是稀缺资源。投入的稀缺资源可以划分为三种:劳动力、资本、以及 “企业家才能”。投入这些稀缺资源所花费的代价就表现为:工资——支付给劳动力的所有者(职工)、利息和租金——支付给资金和物品的所有者、利润(即超额利润)——支付给企业家。
工资、利息和租金、利润的不同分布,就构成了收入分配问题。所以,稀缺资源的配置与收入的分配是同一个问题。
16.当竞争对手的行为对自己的决策的效果形成明显影响的时候,上述分析工具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数学中的一门学问——博弈论——被应用到对这一类问题的分析中来。
博弈论的主要优点是在机制设计方面。
17.加入货币的因素后,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问题。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下,经济总量的增长问题,是经济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失业率的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收支波动等等现象的研究,构建了经济学的一个崭新的分支——宏观经济学,它还有一个名称——货币理论。
这门学问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经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经济现象。
18.短期经济模型的核心是IS-LM模型。
IS曲线描述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物品市场上的总产出和利率及其他外生变量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古典模型是IS曲线的两个特例。
LM曲线描述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与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IS与LM的交点是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点,其含义是:在这一点所对应的利率水平上,物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等,同时,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也等于货币需求。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这些原因都是来自于需求方面的。当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这些需求方面的力量导致总需求发生变化,价格水平与总产出的关系就是总需求曲线。
19.影响经济波动的另一个方面的因素是供给方面的。由于产出取决于投入,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前提下,供给主要由投入的劳动力来决定,因此,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均衡有关。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决定了投入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投入决定了产出水平。当人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等于实际价格水平时,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所对应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人们的价格预期与实际价格相等时的失业率。预期与实际相等的含义人们对价格的预期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人们知道自己的劳动力值多少钱。
既然如此,想就业的人肯定已经就业了。因此,没有非意愿的失业。换言之,剩下的就只是失业者愿意的失业——自然失业。由这个模型,人们可以得出物价水平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
20.由此获得“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它描述物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达到均衡时,物价水平与总产出的位置。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而其他政策可以影响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由此,可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和总产出的影响。
22.当进一步放松假设,即假设技术和制度也可以发生变化时,获得各种长期经济增长模型。
23.当把外国因素放进来后,IS-LM模型可以扩展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4.进一步放松“预期”因素,可以获得其他各种短期经济波动模型。
二、科学实证举例——为什么学校饭堂里在中午通常出现排队现象?
考虑现象:学校饭堂里在中午通常出现排队现象。试提出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分析(假设与逻辑推理)
• 基础假设:饭堂追求利润最大化
• 一些同学会由于讨厌排队而不在饭堂就餐,使饭堂的收入减少,即:多开几个窗口,减少排队,增加饭堂收入
• 但是多开几个窗口会增加饭堂成本开支
• 饭堂老板选择让学生排队,而不选择多开几个窗口,必然是前者的损失少于后者的开销,即:
• 讨厌排队者离开所导致的损失<多开窗口的开销
• 为什么“饭堂由于不愿排队者离开所导致的损失<多开窗口的开销”?
• 一定存在某些条件(约束)使得上面的等式成立
• 这些约束条件是什么呢?(到真实世界中调查)
• 附近的饭堂和同档次餐厅也排队,所以学生不会因为排队而离开
• 学生的收入比较低,没有能力到更高层次的餐厅消费
• 没有地方多开窗口(即多开窗口的成本无限大)
推出可验证含义(考虑约束条件的变化)
• 如果学生层次差异比较大,存在一些收入比较高的学生,那么,按照上面的逻辑,饭堂必然设一些档次比较高的窗口销售价格比较高的品种,这些窗口不会出现排队,例如,如果学校中招收有比较多的进修生(已有工作的人),则饭堂必然存在不排队的区域,但价格比较高。
• 一个可验证含义:收入高的学生越多,不排队区域就越多。
• 如何验证上述含义?找一些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观察这些学校饭堂,是否存在一些不排队的窗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