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语文朗读课的现状及问题开展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方向。发放问卷,查找问题。
2、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制定诵读内容材料,开展灵活多变的早读活动形式每节早读课都先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并随之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予以恰当的指导方法。
3、合理安排朗读内容,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依托文本编出朗读课诵读材料。
4、在形式上追求创新,富于变化,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5、注重读法传授,让学生会读,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一、 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是美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二者兼有,就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美。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很难听到那节奏明朗、声音谐美、感情充沛的朗诵,要么是老师的以讲代读,陷入逐句逐字讲析的深潭,要么是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应付考试上的默写诗句)囫囵吞枣地狂背。使诗歌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师生疲惫不堪。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则力求改变现状,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做好范读。每一首诗的教学中,总是要认真准备,推敲琢磨,反复吟诵,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好样板。其次,结合诗的内容给学生作朗读技巧指导。如停顿要讲究语法停顿、感情停顿;重音要讲究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感情重音是重点,它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烈的情况;语速讲究急缓;语调要讲究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等。使学生明白,诗歌的声调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铿锵之声、音乐之美,诗歌声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诗歌讲究节奏与对称,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魅力。再其次,要在课堂上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不轻易放过学生朗读上的一个细节,学生可以互评互议,共同提高。立足于每一堂课解决一两个实际的小问题,如处理节奏、重音等。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对学习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引导学生揣摩比较。编入课本中的诗歌都是佳作,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是高品位的,它的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诗中那些凝聚诗人智慧、情感乃至心血的字、词语、句子予以深入地探究,切实品出诗味来。不然的话,轻则会使学生学来索然无味,重则抑制阻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教王维的《鸟鸣涧》,对月出惊山鸟中的惊就让学生加以揣摩。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对它作连顺延性的联想也许是月光大亮了,使鸟儿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鸟惊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儿圆得有些异样,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反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们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赏它们白天无法领略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若是由于思维的情性,仅满足于将该句译为月亮出来了,惊起了入巢的山鸟,那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古诗中像这样因一字着色而满篇生辉的很多,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花大气力加以揣摩品味,如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字:春风又绿江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常运用比较法来获得语感。比如教学《再别康桥》,首尾段的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开头的轻轻与结尾的悄悄不能对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在交流讨论中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大家比较认同: 轻轻的是客观状态,悄悄的是主旨意向,诗人不能扰乱那份宁静,所以悄悄的走;悄悄不仅包含四处环境的静,也包含作者心理的静,也许作者写到这里很平静吧,自然不能换到前面去。他认为这是作者不愿意扰乱康河的恬静与美丽。他之所以理解得深,是因为从语境的把握上找到了感觉。
三、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现以教学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以说明。1.
感觉联想、想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啊!2.
动静联想、想象。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如前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竟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四、 指导学生切身体察。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教师只是运用自己的感受的经验、方法、技巧,指导学生以自身的要求去体验和接受作品的情感,而不是教师直接注入。我在教学中就十分重视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在教学《山居秋暝》时,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图景,学生就自然会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自己就会散步在秋雨洗过的山谷,呼吸着新鲜湿润的空气,闻到扑鼻而来的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看到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及波光粼粼的涟漪,听到山泉潺潺的音响和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于是陶醉在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最后两句,我又结合王维的身世遭遇略作点拨,学生就会很快地体会到诗人离尘遁世、归隐田园的怡情雅趣。
五、 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批注是阅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批注方法,养成批注的习惯,是检验和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能够敏锐地把握诗眼并能展开赏析,点明其精其妙,就表明他的语感好。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诗生。他们在读诗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可详可略。批注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它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种被尊重的民主平等、安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走进诗歌,或识记,或理解,或质疑,或探究,或抒情,并用笔把这些感受随时在诗行旁侧记下来,有效地训练了思维,增添了读诗的兴趣。我通常是在学习某首诗之前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时的批注成果,通过交流,大家互相启发,彼此批评激励,效果显著。其中一些学生的点评见解独到,是我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颇受启发。对一些点评不到位的,语言表述不规范的地方,我总要和大家一起想法帮助他修改。有了不同的看法就引发同学一起讨论。注意尊重和鼓励学生独有感受和体会,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给予肯定。学习《归田园居》前,看到学生的一些批注就比较精彩。如:误入尘网中中的误,学生批注到:表达深刻,体现了诗人深深的自责后悔之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学生发挥想象批注到:榆树和柳树在夕阳中招展着可爱的绿色的手掌,轻轻抚过房屋的后檐。清风拂过,落英缤纷,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田园之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