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从昨天盯到今天,不知怎么作答。今天,就坐下来好好答下这道题吧。
表面上这是个怎么处理的问题?其实关键是:要先问问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无非两种类型:一、是你个“老好人”;二、你是个很理性的热心人。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假如你是个“老好人”一般做法:管好自己,不去与人争辩如果对方教育方法明显错误,也要指出来
老好人,就是那种不去与人争辩、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那种人。
这种人说不好也好,说好也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就上面的“我与嫂子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同为例”吧:如果你在内心里真的无法说服嫂子,你没有把握自己的观念就是对的。那么,虽然没有积极沟通,但至少做到了管好你自己,不与人争辩——这个就属于“说不好也好”。如果你发现嫂子教育观念有很大的致命伤,你却摆一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姿态,这个就有点不厚道了——那个人可是你嫂子,她孩子可是你的侄辈,怎么能不拉一把,任孩子在错误的教育观念里“溺水”呢?你明知嫂子错了,也不提出——虽然避免了因争辩而与嫂子红脸,但你这样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这就属于“说好也不好”了。
你是哪种人?假如你确实是那种“老好人”、不喜与人争辩的人,我想你大多时候是不愿去多说的。但是如果嫂子错误很明显,我还是希望你能大胆指出来。
假如你是个理性的热心人你应该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与嫂子有智慧的实现柔性的教育沟通
理性的、热心人,这样的人很难得——有些人很热心,但处理事没有智慧,不理性;有些人空有一身理性,但不愿意与人沟通,不愿帮助他人。所以说,兼具理性与热心的人,是非常非常之难得的。
他们会怎么处理“我与嫂子对孩子的教育观点不同”这个问题呢?
小标题说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儒家经典《论语》里,孔子非常看重“因材施教”。这个其实就是理性,就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孔子对子路、冉有就一件事的不同处理方式了:子路问孔子,我这里有一件很好的事,我可以立马去做吗?孔子说:父母在,怎么能不跟父母商量就去做呢?子路灰溜溜走了。这时,孔子的另一学生冉有走到孔子跟前问:老师,我有一件很好的事,可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对!应该马上去做!然后冉有就信心满满地去做了......这是《论语》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是冲动的,孔子叫他三思而后行。冉有的性子是犹疑不决的,孔子鼓励他决断。所以,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因人而异。这就是理性、智慧的孔子。
其实孩子也是样的,我的孩子可以这样教,嫂子的孩子可就不一定了,嫂子的孩子可以那样教,我的孩子可就不一定了,毕竟两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所以,在具体的一些教育方法、教育观念上,可以求同存异。
当然,对于原则性问题,我觉得应该是“趋同”的。我常把孩子比作是一课树,树干应该是直的,而树的枝叶可以长得千姿百态。这“树干”就是为人的根本:个人品德、道德修养、社会基本准则。但“枝叶”不同,枝叶就是孩子的特点:比方说,有些孩子就天生就独立,有些孩子天生就需父母陪着建立起独立个性,比方说,有些孩子好动,有些孩子天生安静......这就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去解决问题。不能一刀切。
如果你是理性的热心人,你就会有智慧。嫂子好的,我吸取。嫂子不对的,我有办法让她很愉快地接受我的方法。
总结:对于“我和嫂子对孩子教育观念不同,我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一句话:看你是怎样的人。所以,你得好好地了解自己,并掂量掂量自己的见解。如果你是个不想争辩的“老好人“ ,对于有争论的点,你尊重嫂子就是。但对于嫂子很明显的错误,我希望你大胆指出来。如果你是个理性的热心人,用你的理性与智慧,直接面对,你一定能处理好的。
我是【陈玉华亲子】,亲子教育在沟通、在细节!觉得文章好,请关注我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