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到了。
大多数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任性的两岁”。
虽然说叫“任性的两岁”,其实这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并不局限于两岁。具体说起来,可能会在一岁半到三岁多这个区间出现。
这时候的孩子确实很难带,动不动发脾气。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各种表现:粘人、爱说不、倔强、自私、不分享、执着、耍横、说谎……(不一定全都有,但有那么几个,爸爸妈妈就很头疼了)
要和这个阶段的孩子朝夕相处,对爸爸妈妈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不过,这也是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
孩子的这时候的思维特点,就是非常地自我中心,还不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叫做“自我中心思维”。
为啥孩子为这么自我中心?这是因为这么大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理论”还很简化。
所谓心理理论,就是孩子对心理的现有的理解,比如愿望,动机、他人感觉等。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对心理状态的理解都很有限。
下面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就能说明这个一点:
给5岁的东东一个糖盒,先问问东东:你觉得里面有什么啊?东东说:“有糖”。然后让东东打开糖盒看看,里面居然是蜡笔!东东很惊讶。然后再问问东东:“我们把这个糖盒拿给琪琪看看,她会觉得糖盒里有啥?”东东说:“她肯定也猜是糖!”东东想着琪琪也要上当了,心里觉得很有趣!可如果,我们把这个小实验再做一遍,可是对象换成了3岁的琪琪,会怎么样呢?
琪琪也会像东东一样,一开始,觉得糖盒里面是糖,但是打开糖盒后看到蜡笔,觉得很惊讶。
这时候,我们再问琪琪:
“我们把盒子拿给东东看,东东会觉得盒子里有啥?”琪琪说:
“蜡笔”3岁的琪琪觉得,自己知道盒子里是蜡笔,那么其他人也都知道。
对于3岁的琪琪来说:事实只有一个,她还不能理解其他人的头脑中更有不同的信息,信念和想法。
小孩子心理世界的中心,仿佛就是自我。
如果爸爸妈妈很理解这个特点,就会更理解孩子为啥有时候会显得那么“自私”,那么爱给人捣乱了。
再加上,年幼的孩子,尚未发展出良好的应对技巧,每次发脾气,几乎都是由一件我们大人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事情造成的。比如:
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还没玩够;自己的妈妈抱了邻居家的妹妹……
怎么应对孩子的“大爆发”呢?一、预防——保证游戏时间,并让孩子获得足够关注
每天和孩子保持一定的游戏时间,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带头选择活动,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比如孩子做出了符合爸爸妈妈期待的、良好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指出并鼓励。孩子在这方面获得的关注越多,他就越有可能再次这样做。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这种和父母共享的、积极关注的体验,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会帮助孩子遇到不安的状况时,更容易平静下来。
同时,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做出处理坏情绪的榜样。比如在自己发脾气之后,对孩子说:
“对不起,妈妈刚才有点反应过度了”。妈妈的道歉,正好让孩子明白:有时候犯点错也是可以的。不需要为了掩盖错误、为了刚才发脾气没面子下不来台,而延长哭闹的时间。
二、别着急让孩子冷静
如果孩子并没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时间、环境也允许,不妨就让孩子自己发会儿脾气好了,不用过多理睬。
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好了。”然后,大可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去做些自己的事情。
这种“忽视”、“取消关注”的办法,让孩子的哭闹行为得不到强化,渐渐地也就不爱这样做了。
但如果您的孩子在崩溃期间,开始踢打,咬人或扔东西,请立即阻止他,并将他带离当前的环境,明确跟孩子表示:
伤害他人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在这里冷静N分钟(一般1岁分钟,以此类推),妈妈陪着你(千万不能把孩子一个人关小黑屋)。
三、孩子大声叫喊,爸妈的声音却要更轻更软
孩子的声音最终会与你的音量相匹配的。
因为妈妈对孩子来说多重要啊!发再大的脾气,最终也会想和妈妈恢复互动的。
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脾气平复后,也要考虑如何应对那个导致脾气的原始需求。
比如孩子因为吃不到糖而发脾气,那么在孩子眼泪止住后,也尽量不要给她吃糖。毕竟,这是我们希望孩子记住、并重复的积极的行为。
四、弄明白——孩子为何反应如此强烈
2、3岁孩子能听懂大部分的语言,却还不能清晰地把自己的需求通过语言告诉爸爸妈妈。一着急,当然容易发脾气了。
所以,等孩子平静一些,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谈他如此沮丧的原因。
但要注意的是,讨论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
我刚才感到很难过、我玩具被收走了我很伤心、我很委屈……而绝不是为了让孩子“认错”或是“追究责任”,比如我们常常听见的:
“你自己说,你刚才错了没有?”即便让孩子“认错”,也不一定教会了孩子更好地情绪处理方法。就像很多家长都会抱怨:每次都认错,但从来都不改!
而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却可以让孩子从真实的经历中,学会更好的情绪处理方式。
五、切换频道,创造转移
适合在户外、公共场合,以免妨碍他人或秩序时使用。
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很短,这意味着他们通常很容易转移。如果爸爸妈妈能及时发现苗头,分散注意力可以帮助避免重大崩溃。
带孩子出门时,可以在自己包里准备一个孩子没见过的、新奇的玩具,以备不时之需。
或者及时和孩子做一个简单的游戏,来暂时缓解悲伤。
比如,孩子一进幼儿园就想哭,我们可以建议孩子:
当你觉得泪水就要涌出来了,就大声从1数到10。这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却很有效。小孩子数数的时候,是很需要集中精力的。对数数的关注,能暂时缓解心中的不快。
当然,千万不要分散了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就不管了。
接下来的工作更重要:
等孩子数数完,稍微平静一点,我们要帮助孩子说出自己情绪,告诉我们,是什么让他不开心。
比如:
“琪琪不跟我玩了”;“我没得粉色的杯子”;然后再问问孩子:
你觉得你现在想做些什么,能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孩子能想到最好,如果孩子想不到,那爸爸妈妈可以提醒孩子那些让他感觉良好的事情,比如:
“上次你和冬冬一起看图画书很开心呢”。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情景,多些练习,孩子很快就会开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再需要成年人的提示了。
六、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一个大而坚定的拥抱,而不是一个强硬的拥抱,真的可以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不需要讲道理,甚至都不需要说话。
拥抱,会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知道你关心他——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行为。
有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消除他们的情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