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素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孩子在家庭和接触父母机会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好的有教养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勤学上进,彬彬有礼,对人诚恳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的。不对,别喷。
家庭教育最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谢谢邀请。
家庭教育最失败的方法,我认为是无意识地溺爱伴随有意识地掌控。
溺爱是害,可怕在知而践行。 孩子所有的恶习,几乎都是溺爱惹得祸。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这一道理,但溺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的方面说,本领能通天的父母给孩子创造亿万财富,为孩子安排舒心满意的工作,让孩子的孩子也吃喝不愁,永无忧虑,这是大溺爱。小的方面,普通的家庭,孩子的衣食琐务,通通包揽;甭说别的,孩子起床后的被子,有几家不是父母叠放的?孩子下学后,谁家的父母没给孩子盛好饭?
无需反思,溺爱的行为满眼皆是,一抓几箩筐。究竟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之爱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下意识的行为。因为爱得深沉,就替孩子想着一切;因为爱的真切,自然就替孩子包办一切。于是乎,孩子该做的事不会,不该有的坏习惯都有。本想让孩子一心读书,可读书是苦差事,享惯乐的孩子岂能去勤奋?结果孩子学业也无成,溺爱造出的是废品,父母只能自食其果。
所以,我认为,当今的父母最需要学习培训的不应是什么沟通的技巧、鼓励的策略,而是“真正的不溺爱理念”——有意识地不溺爱、不包办,让孩子独立自主,自强奋进。解决了溺爱的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一切的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再谈有意识地掌控。 人作为万物之灵——有生命动物中之高等动物,对事物和他人都有着控制欲,比如说对金钱、对权利、对爱情。这或许是人之天性,与生俱来。同理,父母天性中就有着对孩子的控制欲。何况,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自己给予的。所以绝大多数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就不是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而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机器人”。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一切父母说了算,不征求或不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应按家长的意愿做事,否则就被视为“不听话”的坏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随意地进行“非价值中立性原则”评判,求全责备。
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建议毫不在意,也容不得孩子申辩,否则就是“忤逆不孝”。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所为符合父母“自我标准”则满意高兴;否则,就生气惩罚。
父母按“自己的理想”培养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抚育过孩子的父母和正在抚育孩子的父母,不妨反思一下,以上几点表现,有谁全无?有哪一位父母只有一半?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对孩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 一是自卑会伴随孩子一身。父母控制欲强,时时表现出的是自己的强大、本领、经验、智慧,这些“直升机式的父母”时时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会俯冲下来呵护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弱小、无能、稚嫩、天真无法在实践中去消解,只好持续到成年。一旦离开父母,做事怎能有充分的自信?
二是遇事优柔寡断,毫无主见。举一个恋爱屡次失败的实例。同事两口子家教甚严,儿子懂事乖巧,上学期间从不敢和女性接触。大学四年,参加工作好几年,“婚姻未动”。好不容易单位的老师傅给介绍了一个,结果领回家过不了父母之关。眼看年纪相仿的伙伴一个个结婚成家,同事无奈托人张罗给介绍了好几个,对方一谈条件就得“和我妈商量”,被人戏称“得带上妈”才能谈恋爱,结果至今单身。
三是做人没有生机,做事畏首畏尾,缺乏胆量勇气。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对待,时时扼杀其“自我”,去除其个性,按父母的标准做人,依某种规范行事。如此,培养孩子就完全等同于在工厂加工产品,怎能有生机、活力?怎会去大胆创新?只会跟在他人后头默默不语,懦弱无能,谨慎行事。
四是凡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缺乏创新意识。习惯成自然,在家听惯了父母的安排和指挥,到单位就等领导的安排,领导怎样说就怎样做,领导指到哪儿就做到哪儿,从未敢越雷池半步。如此,工作一辈子也毫无起色。
结束语:溺爱因爱而成无意识的行为,控制欲因天性而有意识地强化,夸张点说,其结果就是培养造就“无用而无我”之废品。 这话有些危言耸听,但做父母的不可不警醒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坚持有意识地不溺爱、不掌控,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于社会、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