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 向 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
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帮助青少年正确缓解压力。痛苦、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掌握一些虽不能治本,却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 向 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
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帮助青少年正确缓解压力。痛苦、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掌握一些虽不能治本,却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