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你好 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 我要对 以上回答的部分朋友 表示遗憾 因为他们没有理解 楼主话题 而盲目回答 !
第一 楼主说的(一段错误婚姻可以用离婚来解决)这句话 并不是问题 而是为下一句话 做的铺垫 我个人认为 楼主的婚姻 没有问题 !楼主这句话(如果你发现有了孩子是一个错误应该怎么解决)我个人认为才是问题 所以 说楼主要离婚 是错误的 !楼主 你应该多陪陪孩子 多跟孩子沟通 !生儿育女 是我们的责任 !!!
离婚 如何 陪伴 孩子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是很多离异家庭或是准备离婚的夫妻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累积,最大的影响会反映在他们成年以后。
年幼的孩子(学龄前),父母离异带给他们的恐惧感最深;稍长的孩子,会试着弄清父母离异的原因并对他们做道德评判;青春期的孩子会很对父母愤怒,认为自己为父母的离异付出了不该付出的代价;成年以后,在他们建立两性的亲密关系的时期,父母离异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最甚:他们既不知道如何建立亲密的两性关系,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建立长久的两性亲密关系。
父母离婚的影响会以两个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要么害怕结婚,要么急于结婚且特别害怕离婚,这部分人对结婚对象的选择会很盲目,且不知道如何处理婚姻内的矛盾与争吵。离婚的宿命感,是他们既害怕又逃不出的阴影。
我们有个误解,认为父母快乐了,孩子就会跟着快乐起来。其实不是的,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离婚往往结束一段不快乐的婚姻,夫妻双方都可以有新的开始,通常他们暂时都会比离婚前快乐。但对孩子而言却不是这样的。
家庭的分裂,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疑惑,而很少有父母会对他们解释离婚的原因,通常以感情不和,性格不和等模糊化的理由搪塞。确实有很多理由很难跟孩子解释清楚,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往往都不愿意提及过去的事。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离异的真正原因会去探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解释,他们可能会形成一些歪曲的认识,比如婚姻不可能长久,或者对父母的离异非常愤怒,认为他们没有努力或是不负责任。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离异后,父母双方忙于重建自己的生活,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减少,尤其是带孩子的一方,女方居多,又要忙于工作赚钱养家,又要重建社交生活,同时可能还要处理自己被抛弃的悲伤,重重压力之下,对孩子的照顾不可能有以前那样周到。
在经济上,有些离异母亲生活水平会下降-----离异之前,女性为照顾家庭孩子而放弃工作上的机会比较普遍,如果放弃工作的话,离异后会更困难。 如果离异时没有就孩子将来的抚养教育医疗等费用达成协议或是考虑不周或是另一方无力支付或不愿支付,孩子的生活水准受教育的权利(不仅仅是义务教育,还应包括高等教育)以及医疗费用等都可能受到影响。
这样的孩子会感到自己成为父母婚姻的牺牲品,对父母产生愤怒。在青春期,这种愤怒达到顶点,他们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叛逆。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自卑感,变得沮丧,退缩。
有些孩子比较“懂事”,会成为家庭的照顾者,替代父亲或母亲的角色。这样的孩子给人印象是坚强,懂事。但在成年以后,他们可能无法摆脱照顾者的角色,无法脱离家庭或是无法摆脱不合适的恋人。他们不能说“不”,担心那样会伤害别人……
你可能会和我一样,被这些跟踪调查的结论吓到。所幸的是,作者举的几个例子,最后大都过上了正常甚至幸福的生活。只是,他们的成长,会比一般的孩子艰辛得多。尤其是克服对婚姻的恐惧(其实是对离婚的恐惧),对亲密关系的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榜样)。大多数人要经过几段伤心的故事,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很大一部分人则不敢尝试,或在经历过一次后就退缩,过着孤独的单身生活——他们不是不想要亲密关系,实际上他们比一般人更渴望亲密关系,只是他们更害怕失去,所以宁可不去尝试。他们当然很不快乐。他们的青春期会延长,很多人直到30岁以后,生活才渐渐脱离混乱,慢慢从心里接受或是谅解父母的离异。
在作者的对照组中——相同的社会阶层(主要是中产阶级),相似的家庭问题(离婚的和问题婚姻但”凑合”的夫妻),相同的社区甚至同一所学校里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却有很大的差异。离异家庭的孩子成长过程要艰辛得多。只有暴力问题除外,因家庭暴力而离异家庭的孩子,比暴力婚姻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摆脱不幸的婚姻或不合适的恋人。
这真的是个很悲观的结论。但是要求那些身在痛苦婚姻中的人放弃追求幸福的权力,显然也是既不人性也不客观的。这些调查结论,只是在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即父母离异对下一代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按照30%的离婚率来算,我们会有多少的离婚之子?!他们会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真的不是个人是否幸福的问题了。
我把这些整理出来,并不是想吓唬大家。而是希望通过了解离婚之子的心路历程,跟大家来探讨,如何能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我想这也是很多离异家庭所关心的。
第一点,就是慎重对待离婚。孩子对父母离异的感受,跟父母本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生活在父母离异后新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家庭里的孩子,依然会比一般人更怀疑婚姻的稳定性。
其次,如果决定离婚,务必考虑清楚离婚后要面对的生活,包括你自己的心理调适,工作学习和家务的安排,孩子的安排。要强调的是经济问题,为了争一口气而放弃经济权利是要不得的。如果孩子跟你生活,你有义务为他安排好将来生活/教育的费用。在离婚的时候就做出安排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第二点,你要在合适的机会里跟孩子解释离婚的原因。很小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离婚的原因,但你要告诉他/她,发生了什么,生活里会有哪些变动,他们的生活将如何安排。
有些孩子会把父母离婚归结为自己不乖,你要给孩子澄清。要告诉孩子,你为自己和他们感到多么难过,也要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悲伤或是愤怒。尽管你可能早已告诉孩子,离婚是父母之间的事情,与孩子无关,你们还是一样爱他/她,但孩子的想法可能相当固执,你要不断给他/她解释和澄清。
这个过程,可能一直要延续到青春期以后,并且有赖于比较好的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需要解释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小的孩子,着重在安全感,要反复强调你对他的关心和爱,并尽力保证他的生活规律化。稍大的孩子,则可能会跟你探讨道德问题,即谁为你们的离婚负责。
这是个艰难的事情,因为你要首先处理好你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才有可能公正客观地跟孩子探讨,并面对他/她可能不公正的指责。
第三点,你要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大多数离婚之子会怀有强烈的愿望,希望父母复合。有些会下意识地取代离开一方在家庭中的地位,穿他的衣服,用他的态度对待你。有些孩子会特别愤怒,有些则特别乖巧,有些可能会以躯体的形式表达需要关爱,比如特别容易生病。
第四点,在离婚后孩子的探访问题上,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安排时间。尤其是学龄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开始参加集体的活动,不要因为探访时间的死板规定而剥夺了他们的社交生活,这对孩子非常重要。
第五点,如果你建立了新家庭,要记住在你的家庭关系中,不但包括了前段婚姻的孩子,前夫或是前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关系,是你新的婚姻能否稳定的关键。
很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再婚后,会以为自己快乐了孩子也快乐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有被忽视甚至被遗弃的感觉。父母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那么孩子就成了一段不幸婚姻的残留物,这是非常悲伤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为没有人可以和他分担这份痛苦和悲伤。这个时候,一定要帮孩子澄清认识,并帮孩子融入到新的家庭中来。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你要了解,继父母无法取代生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无论他们是否比生父母更关心孩子。孩子也许会感激继父母甚至爱继父母,但与生父母始终是不同的。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好一点,学龄前的幼儿仍以成年人为榜样,相对比较容易与继父母建立好的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则有了自己的道德评判,可能会排斥继父母。常见的就是四处惹麻烦。这个时候,你得做好缓冲带和桥梁的工作。
第六点,你要了解一点,无论你做得多么完美,离婚对孩子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问题婚姻也是。甚至好的婚姻也一样,幸福的夫妻忽略了孩子,对孩子也是一种创伤。所以,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力量,当然,如果你能够帮他一把,他的成长会顺利很多。
最后,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指望任何专家可以给你一套完全适用的办法去帮助你的孩子,你必须用心去观察和体会他的感受,设法去和他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但要记住,对你的孩子,你才是最有影响力的那个人。任何专业的帮助,都不可能替代你们的亲子互动,更不可能替代你去完成家庭教育。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兴起了所谓“离婚文化”,据统计,第一次婚姻有45%以离婚收场,第二次婚姻更高达60%。离婚之子的人群是相当惊人的。一方面,离婚文化给把成年人从不快乐的婚姻中解放出来,而另一方面,离婚文化也把孩子赖以生存成长的家庭完全的颠覆了。不客气地说,孩子确实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而在我们国家,离婚率的上升也已经到了相当惊人的地步。从人性的角度,这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这也确实会对我们的下一代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警觉。以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机制等条件,我们处理这个问题会比美国更为困难,我们的孩子要面对的,可能会是更严峻的挑战。以法律或是道德的形式来降低离婚率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关注离婚之子的身心发展,我们可以做的却有很多很多……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婚姻,跟我们看待婚姻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快乐的婚姻里,孩子未必就不快乐。当然这要看亲子关系如何。
我并不反对离婚, 我与大家分享,是希望大家对对孩子可能会经历的种种痛苦和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能有所了解。当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婚姻现实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一起来适应生活的改变。(来自百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