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文老师要以课本作为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依据。作为语文老师,就是要指点启发学生运用魔都、朗读、比较、分析等方法领悟课文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所倾注的感情,而不只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是什么意思,或是这是什么修辞方法,那是什么说明方法等等。语文老师应恰当地运用语文课本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预感能力。
第二、语文老师要以加强语感实践为突破口。语感实践要听、说、读、写和语感分析五个方面入手。
(一)听和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要连听,就得有人说或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精心设计说和读,让学生能听出重音、停顿、声调、语序等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语义或情感色彩的变化。说话时的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如“今年教师节,我校老师就有十二人受表彰。”这句话,把重音放在“就”字上,意思是“太少了”;把重音放在“十二人”三个字上,意思是“真不少”。说话时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在“说”字后面停顿,意思是“你和他两个都得说”;在“他”字后面停顿,意思是“你无论如何都得说”。说话时声调不同,意思也会不同。如“她长得美”这句话,用陈述语气调来说,是赞人貌美;用疑问语调来说,意思就完全变了。
(二)读和写指的是运用文字的技能技巧。读,主要是朗读。朗读是训练和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会读,而且要读得好,是有语感的表现,而且能使别人产生语感;不会读,是没有语感的表现,也不能使别人产生语感。朗读时要注意语音、语义的停顿,语调、语气的处理和词语的感情色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朗读和教师本身的范读,抓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气,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只有准确的再现作者的语调和语气,才能使学生真切的领略作者的情感呵挺会作品的意境。听、说、读是手段,最终为写服务。在写作文时,要求学生在充分构思的基础上,边写边读,写完之后再认真读几遍,不顺口的地方再加以修改,指导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好懂。
(三)进行恰当的语感分析。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课后练习之“揣摩•运用”,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口动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分析能力。
1、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由于写作是作者的心境不同,有时贬词褒用,也有时褒词贬用,这就要求学生要连上下文加以辨别。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观擦觉……”“狡猾”本是贬义词,在这里贬词褒用,它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2、分析副词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加深理解,体恢复词的意义和语气。如:下边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例:“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可”字表示强调,去掉了就表现不出郭全海对农民群众耐心教育、语重心长的特点了。
3、分析关联词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理解,并进而保握住多重复句的层次或句群的层次与中心句。
4、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标点符号往往具有语言文字难以替代的作用,标点符号不同,语调和语气都会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5、分析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确定意义,有些词不只是义项,或不止一种用法;有的次属于特殊用法,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他们的含义。如“一竿子插到底”中的“到底”表示“尽头、到终点”。“这项改革到底成功了”中的“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以后最终实现的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净大!”表示毕竟。
6、分析语法现象和语法格式。如一般次序和特殊次序,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等。通过比较它们的语气、语调、语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对各种语法现象和语法各项的感受能力。
7、分析病句的特点。分析产生病句的原因和修改法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病句的敏感能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