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能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所收获,能否顺利的进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心理是否健康.然而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则要看这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是否一切顺利,有无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也现地过,所以他的童年的成长经历就变得尤为重要.童年的这一个阶段,孩子的一部分是在家渡过的,另一部分则是在学校里与同学老师一起渡过的.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知识,还会与学生老师之间产生各种的人际交往.做为一个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或其他的媒体新闻中会看到听到,一些本应该在学校上学的孩子走在社会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他们所做的这些被媒体所批露的事情没有一件是我们所乐见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做出这些事情呢?我们所有人不禁会感叹一句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呢?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其实这些都在提醒家长与学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还应该注重一下孩子们的心理,关心一下他到底需要什么。 一、寻找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时,他们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看父母是怎样去做,怎样处理一件事情。因而家长的所做所为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父母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会成为孩子看待事物评价事物的准绳,家长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处理事情的态度,现在的社会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受尽了溺爱与迁就。这些使大部分的孩子养成了孩子在考虑问题时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来到学校,开始学校生活,开始了集体生活,他们的世界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一个孩子身边围绕着几个家长的环境了。当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的家长,要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 要么不去注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不少的创伤,产生不良的影响。
另外,当孩子开始学校生活后,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有长时间的游戏活动,替代游戏的是大块大块的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变成了由幼儿的游戏变成了儿童的学习活动。家长们怀着一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此时的孩子们心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对于这些压力,如果孩子和家长处理的好的话,不会给孩子产生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然
而给孩子带来影响的不仅是家长,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对外部世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他就会去调整自己的内部来适应外部世界。当学生无法改变到学校学习这一外部现实时,他们就会让自己去适应学校生活。如果一个学生有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学生的老师的话,那他们将会非常幸福与幸运。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误,当他们在犯了错误后,如果老师方法不当,就会让他们产生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甚至会讨厌老师,讨厌学校,讨厌学习,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他们开始不爱学习,对于一切都敷衍了事。有人曾对150名学生进行过厌学问卷调查,在这份调查报告结果中,有30%的学生是因为成绩不好引起的,而有60%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的方法不当,或不关心而引起的。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中既能学会知识,又能让学生感到学校里老师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学校不仅是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也是他们可以值得信赖,可以让他们成长的地方呢?我想一些方法,以下只是一些片面,希望能给予指导。
一、为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一个宜人的学习环境。 一个孩子不仅是一个学生,他们还是一个社会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学习学校的知识,还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课外的知识。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我们的教学是有限的,应该向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转变。社会化是一种积极地接受、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勾勒外在世界的座标,确定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把握自己的准则与方向,从而在社会化的目标中扩展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健康心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社会知识学习中,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习惯。每个老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创造空间。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
活动空间。
(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 心理壮况。
我在教学的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事情在学生中已经尽人皆知,而我们却从来不知道。对于这种老师难于了解学生的心理,而学生又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外我们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曾听过一句话,当一个学生感受到了他的老师正在教育他,那这个老师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一名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让学生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关系到他的心理健康,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心灵更加敏感脆弱,也需要受到尊重。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
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 文化教育 技能教育 接受良好的教育,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一生的命运。 58·广告 查看详情 措施才能奏效。放下老师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三)、向学生倾注自己的真爱,促进师生的感情。
师生之间能够达到心理交融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心的投入,也就是师生之间的爱的投入。教师应该多重视一下那些弱示群体,多关心一下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这种消级的影响变为最小呢,这要求我们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倾听学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 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总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其他方面的良好发展,才能成长成一个于国家于人民都有益的人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