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呢?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如果说小学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小学老师则是辛勤的园丁。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小学老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任务,他不仅要不辞辛苦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予以疏导,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应在学科教学中把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转变成帮助学生“成人”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全面成长。这就意味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好“教书匠”,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转变教育观念。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小学教师要转变“智育至上” 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小学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小学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力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一个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的教师,是学生做人的榜样,一个举止大方、姿态端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好老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一个富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更容易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学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而不感情用事,严格要求学生而不粗暴对待学生,耐心教育学生而不歧视学生。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
学校心理氛围是学校、班级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微观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需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欣赏、鼓励、关爱、情感支持,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心理认同和群体归属感,能够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获得积极而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在生活实践经验中点滴积累而成的。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来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通过每节课、每次谈话适时贯穿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就能实现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美好的人生之目的。
五、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活动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素质。老师要注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要突出活动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专题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强调的是,在开展活动时,除了要具有针对性之外,还要注重活动的经常性,因为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各科教学之中,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角落。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同行们一起开辟更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